第四章 远离愤怒,别让坏脾气伤了你

怒气究竟从何而来

河豚喜欢在桥墩间游来游去,有时不当心会迎头撞在桥墩上,这时它便怒气勃发无论如何都不肯走开。它会怨恨桥墩,怨恨水流,甚至怨恨它自己,然后它就会张开两肋,竖起鳍刺,带着满肚子的怒气,撞向桥墩,结果将自己撞晕,浮到水面上来,一动都不能动。这时,鹰掠过河面发现了它,就会一把抓起圆鼓鼓的它噬而吞之,将它作为一顿鲜美的午餐加以享受。试想,如果当时的河豚能忍住怒气离开桥墩,另寻一个去处,恐怕就不会白白葬送性命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呢?那就是错误的认知往往是由愤怒的情绪造成的。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发怒可以抵挡责难,发怒可以满足愿望,发怒可以推卸责任,发怒可以逃避努力。殊不知,发怒只会让我们做出片面的、不合逻辑的判断,甚至是过激的行为,让我们变得简单、幼稚,进而酿成祸端。

那么怒气究竟从何而来呢?其实,怒气正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唐代有位著名禅师经常云游各地讲经。有一回临行前,他吩咐弟子要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这是禅师最酷爱的兰花。因此,弟子们非常殷勤地侍奉兰花。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疏忽,没有将兰花及时搬进屋内,结果第二天清晨,他们发现花架倾倒了、花盆破碎了,兰花也憔悴不堪,弟子们后悔不已。几天后,禅师回来了,弟子们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接受师傅的责罚。谁知禅师听罢原委,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地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听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中却渗透着精深的佛门玄机,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是啊,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读书的;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不是为了生气而与人交往的。所以我们又何尝要为了生气而生活呢?

以恨对恨,恨只会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就会永远消失。虽然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要想做到不生气、不怨恨很困难,但是很多时候,当时间的良药让我们忘却以前的仇恨时,回头看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过如此。所谓怒气何来?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寻苦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