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境普通,出身农村,即使是985名校毕业的你,是不是也对“读书改变命运”产生了怀疑?毕业刚实习的你,拿着一两千块的工资。即使成了正式员工,工资也只是几千块而已,比起房价和某些高额的物价,只是杯水车薪。
你开始思考,小时候,你的家人总是在你耳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你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你的潜意识,开始默默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你从小读书就格外认真,格外努力,每次考试都拿班级前几名。
你一路拼杀,终于拼到名校毕业,结果,毕业的你没有立刻成为大老板,也没有立刻月薪过万,有的甚至连一份几千块的工作也找不到。你没有成为CEO,也没有成为大经理。
恍然间,你想起和你同龄的朋友这么对你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你想起村子里和你同龄的胖小虎,他已经外出打了六七年的工,把家里的房子也盖起来了,还娶了一个漂亮媳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娃。你想起邻居家不读书的姑娘嫁了一个富二代,衣食无忧。
在你求职很多次,还是找不到一份体面工作的时候,你开始更加无比地怀疑那句“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有人过来和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你忽然像想起什么一般——读书真是没什么用啊!
我想,此时的你,一定是误解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
Ⅱ
读书在这个时代,似乎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那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书?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杂感》一诗。诗人黄仲则虽然身世坎坷,家庭清贫,可是人家少年时在诗歌方面很有才华,只是后来为了谋生,四处奔波,即使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所以才感慨了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诗人在抒发这句感慨的时候,无论是在抒情,还是在发牢骚,前提也是“满腹才华”,是读了不少书的。
如果说这样的大才子这么说是在抒情,那么读书不多、没有才华的你是不是还有资格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Ⅲ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你的气质自然会提升,那是不读书的人无法拥有的内涵。
我想,即使“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书却可以提升修养”。
如果说,一个人的教养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那么修养便是你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你通过学习、受教育获得的,通常体现在你的言语或者行为方式,以及思考态度上。
比如,在你和家人一起用餐结束,你应该向还在用餐的长辈说道:“我用完了,你们慢用。”
你出去玩的时候,应该和长辈打一声招呼,“妈妈,我出去了”或者“妈妈,今天我要去找朋友玩”,而不是一声不吭地溜出家门。
比如,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浪费食物,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打断别人,别人帮助你的时候要学会说谢谢,自己做错事的时候要学会主动承认错误,并说对不起。
比如,信守承诺,不随便撒谎,约会的时候不要迟到,尊重别人的感受,有爱心不冷漠,等等。
可以说,修养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中,它无时无刻都在传达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Ⅳ
我们读书,一种是自由阅读,另一种是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
大学一开始设立的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或者“获得职业”。英国教育家纽曼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
通过他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意义更多在于“得到受益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让你“学会思考”,让你在道德是非面前学会思考,让你在困难挫折面前学会思考。
我国国学经典《大学》一书中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的释义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美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更多的是对人品德的培养,使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更多地获取内心智慧和美好精神。
Ⅴ
读书真的无用吗?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通过读书改掉自己的品格缺点,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阅读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
你羡慕人家网红只是靠脸的时候,或许你没看到,她们除了拥有高颜值以外还有高学历,她们敬业又热爱生活;你羡慕人家运气好的时候,或许你没有看到人家背后努力了多少;你羡慕人家随手一写就是一篇好文章,但你看不到人家背后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读书笔记。
是啊,世界或许就是这样,或许有时候你觉得很不公平,在你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或许你应该想想自己比人家少了什么。
最后,或许你嘲笑的是自己,嘲笑的是自己的不努力、不自知。难道嘲笑就能改变一切吗?当然不能。默默努力去吧,“人丑更是要多读书”,十三一直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