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换框:改变场景,改变价值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一句诗,我们都很熟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鱼在水中,并不知道被水环绕,很多时候,人也一样,我们活在框架里,可是并不知道有框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框架,我们就可以重新选择框架,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方法:换框法。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常见的家庭场景。父亲正在电脑前写方案,孩子在一旁大声读书,孩子的声音让父亲感到烦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父亲大声呵斥孩子,孩子感到很委屈,找妈妈申诉,妈妈一听火冒三丈,马上把老公臭骂一顿:“孩子读书多好啊,你为什么要骂孩子?”……于是一个温暖的家瞬间变成了战场。

究竟谁错了?单从每个行为来看,你会发现谁都没有错。比如,孩子读书,这是一个多好的行为啊,可是这个行为放在父亲正在写方案这个环境下,就有些不妥当了。

我们再看,一个人蹲下来绑鞋带有问题吗?好像没有。可是如果这个人在别人的瓜田里绑鞋带呢?难免会让人产生误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没有意义,行为加上环境范畴才有意义,请看图3-1:

图3-1

环境发生了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通过改变环境范畴从而改变意义的方法,叫作环境换框。环境换框可以分为四种:重定环境、重定时间、重定立场、重定因果。

(1)重定环境

一瓶依云的330ml的纯净水,超市里卖6元左右,同样的水在五星级酒店能卖到20多元,在沙漠,对于饥渴难耐的人来说,这样的一瓶水是无价的,那么在法国的依云小镇呢?这样的水,任你装,白喝不用花钱。同样的水,价格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因为环境变了,它的价值也就变了。这就是重定环境。很多事重定环境后会发生神奇的转变。

一个胆小的人上了战场,肯定当逃兵,可在现实生活中,胆小的人在遇到危险时,更懂得保护自己,胆小就成了一种优势。

一个懒惰的人平时动都不想动一下,好多事都干不成。可如果让他去看大门,这种人就会格外受欢迎,因为他能牢牢地守在门口,不会乱跑。

一个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可让他去冲洗胶卷的暗室工作,他反而能比正常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很多人遇到挫折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遭遇失败,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站错了位置而已。德国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叫作“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人才,只要我们找到适合我们的位置。

许多寺庙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被供奉,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拜谒他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管理账务,寺庙虽然香火旺却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拜谒他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了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财务则让他负责、严格把关。这样一改变,两人都发挥出了自己的价值,寺庙香火鼎盛起来。

这就是重定环境的魅力,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能让我们更有自信迎接未来的挑战。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下次遇到那些你无法接受的行为时,记得把行为和环境两者分开,换个环境,你很可能会十分欣赏对方的行为。比如,上面例子中的父亲,你无法接受孩子的吵闹,是因为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你可以对孩子说:“勤奋读书这个行为非常好,不过爸爸需要安静写个方案,你能不能到另一个房间读书?”或者你自己换个环境,问题将不复存在。

(2)重定时间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你以前曾经遇到过一些很大的困难,在当时看来,这些困难好像根本无法解决,我相信有人甚至因此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可是,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回看当时的困难,你是不是觉得小菜一碟?同样,你今天的困难之所以是困难,是因为你是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的,如果你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呢?我想同样是小菜一碟。

这就是重定时间的魅力。所谓重定时间,顾名思义,就是换一个时间的框架看问题。这个基本原理在“时间线”设框中已经跟大家分享过。

在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转到未来的框架问他:

“10年之后,你会怎么看这件事呢?”

当一个人目标不坚定时,我们可以带他回到过去: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梦想吗?你今天的生活是你过去希望的样子吗?”

想到小时候的梦想,再看看当下渐行渐远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汲取更多能量和动力。

我经常跟我们导师团分享这样一句话:

你今天遇到的困难,都会成为你未来的案例,你以后准备在课程中如何跟你的学生分享今天的困难?

这里用到的就是“重定时间”,我引导大家把视线放在未来,从一个未来成功的自己的角度来看今天,这样可以帮助一个人超越今天的局限。

有一句话说:“过去是已经完成的现在,而未来是现在的延续。”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过好现在。

(3)重定立场

所谓“重定立场”,就是换一个位置,让对方或自己在新的位置上重新感受和思考。这个在前面“位置感知法”设框中已经讲述过,我们再从换框的角度重温一下。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笑话。

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一无所获。第三天它刚到河边,一条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小白兔,你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忽悠我,我就拍死你。”小白兔为什么钓不到鱼?原来,它以为胡萝卜是世间美味,就想当然地认为鱼也会受胡萝卜的诱惑。它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没有考虑别人的想法。我也曾犯过跟小白兔一样的错误。

四年前,一个澳大利亚的朋友知道我从没去过澳大利亚,就邀请我过去玩。8月的时候,他邀请我去滑雪,12月的时候,邀请我去游泳,当时,我的反应是,这个朋友真是傻里傻气的,怎么会给我发出这种反季节的邀请。后来,我去了才反应过来,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的夏天正好是那里的冬天,不是朋友傻,是我没意识到我们的立场是不同的。

“家务应该是男人做还是女人做?”面对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男人”,那你很大可能是女人,你的答案是“女人”,那你很大可能是男人。立场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与人产生矛盾时,你不妨自己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看看,或者邀请对方站在你的角度看看。

“如果你是我,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我经常会把这个游戏用到我的管理工作中,记得以前我有一位目光非常锐利的同事,其他同事都很怕他,因为他总是能够找到他人的漏洞,然后发起攻击,就算我是他的老板,也不可避免。后来我学乖了,每当他攻击我方案的漏洞时,我就会请他坐到我的位置上,问他:

“那你觉得如何调整才好呢?”

这样一换,他就不再是我的敌人了,立马成了我的军师。

(4)重定因果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老人走路时不小心摔倒了,老人身边的好心人第一时间过去扶起老人,不料,这个老人的第一反应是质问对方,并很肯定地说是对方把自己撞倒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是老人存心碰瓷,坏心眼吗?真相未必是这样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陷入痛苦的处境时,通常不愿意面对痛苦,这个时候,往往会从外面找到一个攻击的对象,把责任推给这个对象,这样自己就无须独自面对痛苦了,这种行为就是指责。很多老人冤枉好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心理使然。

推卸责任是一个人的天性,当然也有后天教育的“功劳”。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小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痛得哇哇大哭时,身边的老人为了安慰孩子,这时就会去骂那块石头:“死石头、臭石头,你怎么这样坏?让我家宝宝跌倒了。”还一边骂,一边打那块石头,这时孩子就会破涕为笑。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也许那些冤枉好人的老人就是当年这些孩子。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有这样一个观点,她认为人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生命已经形成;第二次出生是身体从子宫里产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生;第三次出生是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前两次的出生,人还不能称之为人,只能够叫动物,直到第三次出生,当我们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起责任的那一刻起,我们才真正地成为大写的人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能成为“人”,他们逃避责任,遵从动物本能,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

所谓“重定因果”,就是通过语言,把一个人重新放到责任者的位置,让他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帮助他完成第三次出生。

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语言:

“经济不好,生意难做。”

“因为堵车,所以我迟到了。”

“因为可恶的小偷,所以我的手机被偷了。”

“因为客户难缠,所以我的项目失败了。”

这些话很熟悉对吗?说这些话的人,根据萨提亚的观点,都是没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那怎么帮助他们长大呢?

我们认真地看一下这些语言,你会发现,在推卸责任时,都会有一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因果关系,有因就有果,这个逻辑关系如此清晰,所以责任都不在自己,都可以推给别人。可事实上,“因”的前面还有一个前因。

经济不好,生意难做,前因是你能力不够;堵车迟到,前因是你出门的时间不够早,没有把堵车的时间算进去;小偷偷了你的手机,前因是你没有把手机收好,只是随手放到了口袋里,给了小偷可乘之机;客户难缠所以项目失败,前因是你的努力还不够,没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没能打动客户的心。“我是一切因的前因”,当我们这样看待事情的时候,就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在因的前面还有一个前因,那我们就拿回了生命的主导权,这就叫作“重定因果”的换框。

以后有人跟你说“经济不好,生意不好做”时,你可以怎样重定因果?

你可以这样问他:“什么样的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生意也做得很好呢?”又或者这样问,“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让你的生意红火起来呢?”

一句话就能让对方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让对方意识到外界环境是不可控的。而自己是可以控制的,如此,事情不再是绝路,而是出现了很多转机。

同样,前面举例中的那几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应对:

“在堵车的情况下,你可以怎样避免迟到?”

“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如何才能保护好你的手机?”

“你需要提升什么能力,才可以应对那些不好打交道的顾客?”

这些例句都有一个要点,就是把当事人放到因的前因位置,让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从而完成第三次出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正所谓世人重果,菩萨重因。“重果”是一种受害者的模式,而“重因”才是回到主导。重定因果,就能让一个人重新回到一个自我主导的位置。

这就是环境换框,它能帮助我们从“当局者迷”中走出来,从多个维度重新审视事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