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义换框:如何改变人的感受和行动

(1)重定意义:改写人生

我上过一个即兴表演培训班,上课过程中做过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不管你的对手说什么,你只能说yes,不能说no,但是你可以在yes之后补充一句话,让事情变得合理。

我们来模拟一下。

对方说:“你就像一坨大便。”我会回答:“yes,我就像大便那样在滋养万物。”

对方又说:“你就像一条狗。”我会回答:“yes,我像狗那样对人忠诚。”

对方说:“你就是一只蟑螂。”我会回答:“yes,我像蟑螂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都能够生存。”

对方又说:“你就是一个贼。”我会回答:“yes,我像贼一样偷走了世间的智慧。”

在这样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

同一个事物,一定有很多种不同的意义。当别人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我们时,我们可以把它转换为另外一种意义,这时,对方语言的攻击性就烟消云散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环境换框,它可以避免“当局者迷”,上面这个游戏用到的是另一个换框技巧——意义换框。所谓的意义换框就是重新定义一件事情的意义,随着意义的改变,我们的感受和行动也会跟着改变,进而结果也会跟着改变。意义换框能帮助我们感悟人生智慧。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你怎么看下雨这件事?我相信,肯定有人会说:“下雨的时候,我的心情总会很郁闷。”还有人会说:“下雨的时候,我的心情总会很欣喜。”同样是下雨天,为什么会有两极分化的感受呢?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A(activatingevent)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也就是本节所说的意义;C(consequence)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

很多人认为,是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你赋予一件事情的意义,会影响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和行动。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表现出一种行为,另一些人表现出另一种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你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此,信念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如图3-2所示。

图3-2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之转,我们的整个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前面我们讲了他辩论的故事,跟在辩论时针锋相对的形象不同,在家里的苏格拉底完全是另一种面目。他本身相貌非常丑陋,却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有一天,苏格拉底在客厅里跟一帮朋友高谈阔论,聊着聊着忘了时间,忘了完成老婆交代他的一件事,这时,他老婆气呼呼地走了过来,把苏格拉底叱骂了一番,然后当着所有朋友的面,端起一盘脏水,淋了苏格拉底一身。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暴跳如雷,可出乎意料的是,苏格拉底只是拍了拍浑身湿透的衣服,然后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有人大胆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个老婆?”苏格拉底回答:“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相处的人了。”现在知道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成为哲学家了吧?因为他能自如地换框看待任何问题,在他眼里,家里有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婆成了一种最好的修炼。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换一种想法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你会是什么反应呢?生气?那你的人生不就被别人控制了吗?就好像你生命的遥控器被别人拿在手上,只要有人按了某一个按钮,你就生起气来。这样的人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要想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要学会意义换框。

如果身材样貌是影响我们生命的硬件的话,那信念就是影响我们生命的软件。一个人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经过我们大脑里信念的运算,会输出一个行动,这个行动会产生一个结果,结果的累积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因此,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外在的事情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信念决定的,至少大多数是由信念决定。而意义换框就是改变我们的信念,让我们的信念不断地更新,我们的人生进而会越来越好(见图3-3)。

图3-3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了,你费了这么多笔墨,意义换框不就是阿Q精神吗?鲁迅老先生一百年前就说明白了。

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区别。

什么是阿Q精神?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在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擅长的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有一次,阿Q在与人打架时吃了亏,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所以,阿Q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是失败者的借口,是逃避者的麻醉剂。

意义换框跟阿Q精神是有着明显不同的,我的导师张国维博士为意义换框总结了一个名为“LOVER”的原则,LOVER原则由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

·Learning:学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是成功还是挫败,只要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你一定能从中学到什么,当你保持学习,能力自然会越来越高。

·Outcomes:效果,张国维博士说过,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海上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只要你知道你要的效果,设定你人生的方向,不管吹什么风,你自然会调整你的风帆,让四面来风为你助力。

·Value:价值,任何物品都有其价值,一切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事情的发生总有它有价值的一面,一块石头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全看你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和如何使用它。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只要你心中有价值,你一定能从外在发现万物万事的价值。

·Ecology:整体平衡,任何事情必须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整体平衡状态下才能够长远发展,只要有一方的利益没有顾及,一定会招致某些力量的对抗、攻击或破坏,因为大自然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事情回归平衡状态。

·Responsibility:责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一辈子活在被动的状态中。只有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人才能走向成熟。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他就拿回了人生的主导权,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

阿Q自我安慰后,睡了个好觉,除此之外,他的人生没有进步,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还是会挨揍,他仍旧处于受害者的位置,他仍旧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意义换框则完全不一样,我们无法改变事件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件事的看法,从而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从中学习,找寻事件中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负起责任,在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让一切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源。

意义换框法就像是风帆航海年代的船长,一旦确定了目标,不管海上风向如何转变,他都能够调整风帆,让东西南北风都成为其到达目的地的动力。

(2)重定身份:从自信到自尊,让坏习惯连根拔起

在过去的23年,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传播心理学,是因为我在课堂上见证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变,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了我无限的动力,让我的生命同样得到滋养。

记得有一年我在新疆讲公益课,那是一个容纳了两三百人的课堂。我在台上讲课的时候,有很多义工戴着绶带站在门口服务。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好奇,明明是读书的年龄,怎么会来这里做义工?

下课休息的时候,我就跟她聊天,问她其中缘由。小姑娘说:“我在英国读大学,现在放暑假回来了。我是慕名而来的。您可以说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听吓了一跳,我说:“我们都不认识,怎么能说我是救命恩人?”

小姑娘说:“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跟爸爸离婚了,我跟妈妈生活。妈妈对我非常严厉,她在家里准备了一根棍子专门对付我,我经常离家出走,曾经有三年没跟妈妈说话。后来,妈妈去广州上了你们的课,回来之后就把家里那根棍子扔了,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的关系亲近了很多。如果妈妈不改变,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活到今天,所以,在我心里,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次听说您来了,我特地来看看您究竟用什么改变了我妈妈。”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因为我的工作不仅仅改变了我的学生,而且还改变了他们的孩子。千万不要以为我有什么超能力,也不要以为我功力深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我学会了语言的某些技巧。这些技巧我能学会,你也同样可以学会,如果你愿意按照这本书的方法去练习,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成为一位助人工作者。

我用什么语言技巧改变了这位妈妈呢?那就是下面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重定身份。

从上面的故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命运。我们先从一些简单的例子说起。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会这样跟孩子说:“宝贝,好好读书,将来找份好工作。”这句话有问题吗?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对吗?

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呢?“宝贝,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很多人靠你吃饭的。”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一样?我想聪明的读者已经发现其中的秘密了:身份的定位完全不同。前者假设了自己的孩子是一名打工仔,而后者则暗示孩子未来是一位领导人、企业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喊出的这个口号之所以流传千古、振聋发聩,是因为它引发了平民共鸣:我们的身份与命运,是由天定的吗?追问的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一开始就由我吗?一个绕不开的事实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开始是由你的父母潜移默化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你对身份的概念,最早来自父母。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就会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个不良的身份定位。

“我是谁?”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对身份认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你会拥有怎样的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社会上那些大成就者有什么特质。他们并不是一生好运,他们的人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跟失败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遭遇挫折时,会勇于面对,他们自信而有力量地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站上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峰。

而失败者呢?不用说人生有重大的挫折了,别人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足以把他送进深渊,他们仿佛有着一颗玻璃做的心,脆弱、易碎,经不起一丝波澜。

用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来诠释这两者的不同,那就是“抗挫折能力”。什么叫抗挫折能力?我们先来了解两个心理学名词:“自信”与“自尊”。

自信,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心理学上的精确表述是“自信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景的能力的评估。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对“自信”的理解都是偏颇的,因为我们经常忽略“特定情境”这一具体范畴。

在课程中经常有学员问我:“我不够自信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反问他:“你真的不够自信吗?”

学员:“我真的不自信!”

我:“你好像对你不自信这件事很自信啊?”

这时候,学员会一脸茫然,愣在当场,我继续问他:“你吃饭的时候自信吗?”

学员:“这个当然自信。”

我:“你走路的时候自信吗?”

学员:“自信。”

我:“那你又说你不自信?你的意思是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自信,对吧?那么,你具体做什么事情不自信?”

学员:“对,比如,我上台演讲的时候就很不自信。”

……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自信是有“特定情景”的,跟一个人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有关,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你就有信心完成这件事情。当你缺乏某种能力时,你就没有信心。人并不是什么都会的,所以,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没有自信时,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正常的。所以,千万不要再去苛求别人自信了,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要允许孩子有不自信的时候。

也许你会说,有些人做任何事情都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退缩、懦弱,这样的人不就是缺乏自信的人吗?对,人们通常都会这样理解,但正确的表述是,这样的人是低自尊。

什么叫自尊?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即自我价值感,它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

能分辨出来吗?自信是在特定情景下自己对完成某件事的信心;而自尊则是对自己整个人的综合价值的主观评价,也就是对自己这个人的信心。你可以对完成某件事情没信心,因为你暂时还没有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能力。但你不能对你这个人没信心,因为人是活的,是变化的,今天你不会,只要你愿意学习,你明天也许就会了。当一个人不会因为某件事情而影响对自己的评价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高自尊的人。

自尊源自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主观评价。理论很抽象对吧?我的天赋是善于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实用化。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自我价值”的含义,借用我在《升级生命软件》课程里用过的一个演示,大家很容易就能明白这个抽象的概念。

课堂上,我问其中一位学员:“你的手机,你知道它的价值吗?”

学员:“知道,当时买的时候花了5000多元。”

我:“不光是钱的问题了,你知道这个手机能给你带来很多的便利吗?”

学员:“对。可以打电话,视频沟通,发微信,拍照还有学习。”

我:“我们想象一下,假设在亚马孙丛林还有最后一个野人,他一直生活在丛林里面,不知道手机的存在,当他看到你整天拿着手机时,他可能会笑话你,‘你为什么整天拿这个破玩意儿?这多蠢啊?’你会跟他计较吗?你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吗?”

学员:“不会。”

我:“为什么?”

学员:“因为他跟我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根本不懂手机的价值。”

我:“所以,你只会带着怜悯心看他。心里在想着,‘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懂,好可怜!’为什么你这么淡定呢?因为你对自己手机的价值有200%的信心和把握。”

学员:“对。”

我:“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古董爱好者,你花了80万元从古董商那里买了一串手链,据说是清朝慈禧太后戴过的,价值3000万元。你虽然花了80万元买到,但心里始终有点忐忑,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它的真假,你心里没底。当你把它拿给一位鉴宝专家,他拿着手链左看右看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学员:“很复杂。”

我:“因为你没底,所以很在乎专家说的话。如果专家说是真品,你仿佛上了天堂;如果他说是假货,你又瞬间下了地狱。别人一句话可以让你上天堂,或者让你下地狱,是因为你对这件古董的价值没底。如果你对这件古董的价值十分确定,你还会在意专家说的话吗?”

学员:“不会。”

我:“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不确定,你就会在乎他人的评价;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非常确定,有人说你不够优秀时,你会心里暗笑,你这个亚马孙丛林的野人,哪里懂得我的价值?”

我用这个演示是想告诉大家,物品的价值如此,人的价值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十分确定的认知,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你就不会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喜怒哀乐就不会受控于人,你人生的主导权就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人我们认为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相反,有较低的自我价值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完全受控于外人或外在的环境,别人小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会刺激到他,并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就像那件价值不确定的古董一样,对自己的价值完全没底,心中没数,因此只能靠外界的评价或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来获得自我价值的认知,他们把自己价值的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们也就把人生的遥控器交到了别人手上,允许他人来掌控自己的人生。

既然自我价值对我们的人生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我价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自我价值是从何而来的。

自我价值的建立通常取决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周围的成长环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文化影响等综合因素。我们从自我价值的定义中可知,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主观评判。一个小孩刚来到这个世界,他对自己价值的评价只能来自他身边的重要他人,而父母是所有重要他人中占有最重要位置的人物,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价值,通常以下三个方面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影响较大:

第一,父母的爱与接纳是否是无条件的。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从父母那感受到“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样的信念,这是自我价值形成的基石。

第二,在情绪上是否得到足够关注。小孩子在还没学会言语表达之前,是用情绪来表达的,当一个孩子的情绪没得到充分的关注,他就会认为“我不够好,我是不值得别人关注的,我是没有价值的”。

第三,父母是否习惯于用孩子所做的事情来衡量孩子的价值。绝大多数没学过心理学的父母都会犯这个错误,就是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就会给予肯定、表扬或者物质上的奖励,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做某件事情失败后,父母就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收到这样的信息,“我的价值取决于我所做的事,当我暂时不能做成某些有价值的事情时,我就毫无价值”。

原理讲到这里,我们回到前面的那个故事,为什么那位妈妈上完一个课程回去之后就改变了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因为她明白了,孩子的叛逆,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低自尊。由于低自尊,所以总想证明自己,于是总喜欢跟母亲作对。为了管教孩子,母亲采取了强硬的方法,为了让孩子听话,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这样的结果,只会更加摧毁孩子的自尊,于是孩子变本加厉,离家出走……陷入了一个常见的死循环。

上完课的母亲开始明白,孩子的低自尊是自己以及自己与前夫的关系造成的。因为婚姻的破裂,她心情不好,总拿孩子出气,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当她明白了这点,回去之后重定身份,也就是重新建立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孩子原来那些坏毛病就连根拔起了,因为孩子不再需要通过叛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了。

(3)重定身份:提升自我价值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价值有十分确定的认知,决定了他能否将人生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那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如何才能重定身份,重新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尊?

自我价值基本上来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提升自我价值就有路可走了。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需要经常对孩子说以下五句话,重塑孩子的自我价值,重定身份。

第一句话:“我注意你了。”

人总喜欢被别人注意,因为当一个人被注意的时候,他才有存在感。人们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发朋友圈被很多人点赞,你是不是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你被注意了。当一个人发觉自己被关注了,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别人说:“我注意你了。”这样会显得很怪异。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

“从朋友圈中看到你去欧洲旅游了,真羡慕你啊,可以周游世界!”

“哇,你今天发型很漂亮!”

“哇,你换了新衣服!”

“你最近进步不少哦!”

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听这种话?因为他被看到了!

第二句话:“你是有价值的。”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肯定,当一个人感觉有价值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活得很有意义,孩子尤其如此。当孩子做了一些好的行为能够得到重要亲人的及时肯定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相反,如果做了好事跟没做一样,完全被忽略了,这样的结果会让人毫无价值感。

第三句话:“你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你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世界70多亿人中只有一个你,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你有你的特质,你有你独特的地方,尽管你不是聪明过人,也不是颜值惊人,但你始终是世界的唯一。

第四句话:“你是有贡献的。”

很多现代家庭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什么都不用孩子做,这样的结果是慢慢地把孩子养成了废物。而一些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赞美孩子的贡献,这样成长的孩子,他从小就知道付出,这对形成孩子的价值感非常重要。

第五句话:“你是属于这里的,我们这里需要你。”

一个飞机少了一个零件,是飞不起来的,是会有危险的。在一个组织里面,不管是扫地的阿姨,还是运营全盘的CEO,他们在公司里面、组织里面都发挥着独有的价值。同样道理,让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对家庭有归属感,这个很重要。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觉得他在这个家是多余的。这一点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子身上最明显,这些女孩子从小都不被重视,长大之后往往都有一段很长的自我疗愈的路要走。

经常对孩子说这五句话,一定能够提升他的自尊。而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有自我价值感、有自尊的孩子,我建议你把这五句话打印出来,挂在你家墙上,变成一个家庭装饰品。

当然,一个人永远都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父母本身也是低自我价值的人,很难培养出一个高自我价值的孩子。那如果从这部分的内容里你觉察到自己就是一个低自我价值的人,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疗愈自己。我经常呼吁大家,心理有病跟身体有病是一样的,并不丢人,只要你愿意找专业人士,就像你身体生病了找医生一样,你很快就会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在你去找心理咨询师之前,可以跟我做一个小练习:

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坐好,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背部靠着椅背,双脚放到地板上,双手放到大腿上,深深地吸一口气,缓缓地吐出来。再深深地吸一口气,缓缓地吐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把注意力放到你的童年,想想小时候,父母是怎么评价你的。他们说过一些什么话,也许曾经伤害过你,或是你运气比较好,能得到很多的鼓励和爱。不管是什么,请重温一下,然后深深吸一口气,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好的评价吸进身体,把父母的差评随着呼气呼出体外,默默地在心里跟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对我的评价低,仅仅是因为你们对我有更高的期待而已。”

是的,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卓越,父母为什么会给孩子一个差评?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你还可以变得更好。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了,你并不是不够好,而是还可以变得更好。

接下去,你要做的是,把当年父母对你的差评默默还给他们,在心里再说一句话:“爸爸妈妈,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个样子,我收到你们对我的期待了,我要重新评价我自己。”

然后,用你的手抱抱你的肩膀,仿佛抱着一个孩子,重新做自己的父母,默默跟这个孩子说:“宝贝,虽然你还不是完美的,但是在我心中,你是独特的,我喜欢你,我知道你会越来越好,我爱你。”

很多父母没学过心理学,他们不懂,所以他们的语言有意无意中会伤害到孩子,虽然那不是他们真正的意思。我们今天已经是成年人了,当年父母做不到的,我们可以自己来完成,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份肯定、一份认可、一份欣赏、一份鼓励。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肯定自己,你还能指望这个世界谁可以肯定你呢?从现在开始,请做一个决定,好好重新评价你自己。

最后,请记住:我们的自尊,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评价。而所有的评价都是主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你认为自己值十分,你就是十分,你认为自己零分,你就是零分,你的信念决定你的世界。爱自己,现在就给自己一个重新评价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好评!而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你的语言,重新改变他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