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框:人在框内,叫囚;人在框外,就是自由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是框架,怎么设框,怎么换框,这一节内容,我们要讲破框。

为什么要破框?因为人生有很多的困局,都源自我们被某种框架困住了。

为什么我的钱总是不够花?!这是很多人共同的困惑,网络上有一个段子:高中是钱够花,觉不够睡。大学是觉够睡,钱不够花。现在上班了,钱不够花,觉也不够睡。为什么累死累活,钱还是不够花?

钱不够花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个决定:省钱,不敢花钱买书,不舍得花钱报课,连中午跟朋友一起吃饭也不舍得,自己找个借口躲在房间里吃泡面。这样的人会有进步吗?没有进步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吗?自然是不能,于是,越省钱就越没钱,越没钱就越省钱,人生陷入一个死循环(如图3-4)。

图3-4

钱的困局让很多人痛苦不堪。夫妻关系困局,又是什么滋味呢?

当夫妻有矛盾的时候,我们总想去改变对方。我们想改变对方,就会对对方提要求,我们越是对对方提要求,对方越要反抗,结果矛盾没能解决,反而被强化了。“为什么对方就是不肯改变呢?”在这样的思想下,很多婚姻关系陷入了困局(如图3-5)。

图3-5

除了夫妻关系外,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很多在外面叱咤风云的人物也遭遇了滑铁卢。当孩子身上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比如打游戏、不做作业、拖拉、懒惰、打架、网恋等,很多父母想改变孩子,会下意识地采取控制手段,比如不给零花钱、语言上唠叨不停甚至动手打孩子。可控制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控制只会引发孩子的对抗,他们会愈加强化自己的偏差行为,到最后,越控制问题越大,亲子关系也就陷入了困局中(如图3-6)。

图3-6

几乎所有中年人都会遇到这三大困局:钱越省越少、对另一半越是提要求矛盾越大、孩子越管越叛逆。身处困局中,我们越是努力,越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它就像一个旋涡,把人吸在里面不停地旋转,人身处其中却无力挣脱,显得特别渺小、无力又无助。

面对这种种困局,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人在框内,叫囚,身在框中,四处碰壁,人会非常痛苦(如图3-7);人在框外,就是自由,跳出框外,世界无限大,人就会快乐起来(如图3-8)。破框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看得见这个框架。前面我们讲了所有的框架都是一个信念、一个想法,因此,所谓的破框,就是改变固有的信念,如此,我们就能从牢笼中走出来。

图3-7

图3-8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以一种正确的信念看问题,一念之转,无须努力,效果就会很惊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念之转的威力。

困局一,因为没钱,所以要省钱,这里有一个隐藏的信念:钱是省来的(如图3-9所示)。当我们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拼命省钱,想要破框,就要去挑战这个隐藏的信念。

图3-9

钱真的是省出来的吗?

有人买一双品牌鞋花了500元,穿了5年。另外一个人花了100元买了一双地摊鞋,看似是省钱了,可是他的鞋子穿了不到半年就坏了,又要去买一双新鞋。他这笔支出是多了还是少了?

有人想方设法省钱,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花销外,一分钱也不肯多花。有人在满足日常衣食住行花销外,还每个月拿出一笔钱买书、买线上线下的课程,通过学习,个人能力越来越强。10年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有钱?

有人对漂亮的衣服、高端的消费敬而远之,每天宅在家里不出门,能不花钱就不花钱。有人会穿上一件高档衣服,办一个俱乐部的卡,去一些高档场所结交朋友、交流信息。10年后,这两个人谁更有钱?

为了省钱,放弃了进步的机会,我们就会越来越没钱,越没钱就越要省钱,越不肯花钱就越赚不到钱。很多人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差。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说:“赚钱,一个乞丐就可以做到;用钱,十个哲学家都难以做好。”因此,赚钱的关键点不在于如何省钱,而在于如何花钱。如果你能把有限的钱花在提升自己上面,这样你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当你的能力提升了,你的赚钱能力也就提升了,你的钱自然会越来越多。这样你就打破了原有的困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原来的框架就被你破掉了。

省钱的结果,就会变成没什么好失去的了。钱根本不是省来的,而是靠能力挣来的。一味地省钱只会越省越穷,把钱投在自己身上,把自身变成一个转化器,经过对知识的发酵,我们就能越来越有能力,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如图3-10所示)。

图3-10

困局二,所有婚姻出现问题的家庭,都有一个隐藏的信念:婚姻出错的所有责任都是对方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的事业易得,而幸福的婚姻难求。为什么?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事业的成功是自己的功劳,而婚姻的失败都是对方的责任(如图3-11所示)。

图3-11

真的都是对方的责任吗?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这个学派曾经用一首小诗来描述婚姻:

让我们坠入爱河吧!

不过。

你先来。

在婚姻关系里,我们总在等待另外一个人先来,到最后,谁也没有挪步,关系就僵住了。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寓言故事。小白羊从西往东走,小黑羊从东往西走,两只小羊在独木桥上遇到了,小白羊说:“我先上来的,你退回去让我先过。”小黑羊说:“是我先上来的,你该退回去。”两只小羊互不相让,最后双双掉进了河里。这个故事我们最熟悉不过,但仍深陷跟两只小羊同样的困局中,如何才能破局呢?

婚姻困局中谁先退第一步?我们要转变信念,不是谁先退,就说明谁输了,而是谁先退,说明谁的水平高,谁有拯救婚姻的方法,谁就先行动起来。甚至对方有错在先,我们也是有方法的,首先,我们要把对方摆在对的位置。前面我们讲过,你把对方摆在错的位置,他会越来越错,摆在对的位置,他才能变得更好。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人只愿意承认自己是对的,进而他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我们要明白,改变夫妻关系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当我们改变自己时,我们就会通过行动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有了能力,我们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好;当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好,夫妻间就会越来越恩爱,我们就更加强化了这个信念:我是有方法的。如此,我们就更愿意去改变自己。于是,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如图3-12所示)。

图3-12

困局三,糟糕的亲子关系背后有什么隐藏的信念呢?

我这辈子听过很多演讲,其中星云大师的一次演讲最让我震撼。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几年前,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在互动环节,一位家长问星云大师一个问题:“我的儿子现在是叛逆期,念初中,他现在有好多问题,打架、不做作业、不愿意回学校上学,大师,我该怎么办呢?”星云大师回答说:“这位施主,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你发现复印件有错误的时候,请问你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呢?”

什么意思?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而父母才是原件。父母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希望他做出改变,殊不知,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

糟糕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的信念:听话才是好孩子,叛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只有等孩子可爱了,我们才会去爱孩子。这样的逻辑合理吗(如图3-13所示)?

图3-13

我们《萨提亚的亲子关系》课程的导师林文采博士,是著名的亲子婚恋专家,她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心理营养。什么叫心理营养?我们身体长大,要吸收营养,比如,脂肪、糖、蛋白质、矿物质,等等。同理,我们的心理长大也需要营养的支撑,如果身体长大了,心理没长大,那这种人就成了著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老师口中的“巨婴”。心理没长大的原因是心理营养不够,林文采博士对心理营养做了详细的阐述,它包括爱、赞美、肯定、认可、表扬,等等。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得不到这些营养,他的心理就会饥饿,一个心理饥饿的人,他就会向外求,拼命抓取外在的东西,并且抓到多少都不满足。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不良行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心理营养不足。他的心理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他就会做出各种不良行为,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关注。

对此,美国正面管教体系创始人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做了详细的阐述,她认为,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寻找归属感”和“确定自己重要性”需求的时候,如果没有被家长满足的话,孩子们就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这些偏差行为一般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引起注意。

孩子的脑门上就像是写了三个字:关注我。他们一心希望自己得到父母的关注。学习好的孩子,他会拼命读书,因为考出好成绩就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学习不好的孩子,他会出现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比如,在家里打烂东西、做事磨磨蹭蹭、早上赖床晚上不睡,所有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都是为了抓住父母的注意力。

不仅仅是调皮捣蛋,有时候孩子还会用一些更奇怪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公司的一位前同事,一个很优秀的小女孩,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但是每隔三个月,她就会大病一场,都要请一个礼拜左右的长假。等她回来上班,同事们关心地问她:“你得的是什么病啊?”她总会说:“医生也查不出来,反正就是浑身不舒服。”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发现了她生病的真相:这个女孩有一个哥哥,是位天生的残疾人。一个是健康的孩子,一个是残疾的孩子,父母的关注点自然全都放在了哥哥身上,她心里很难过,总觉得父母不爱她,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生病了,父母全都紧张地关心她、关注她,这场病让她觉得特别幸福。自此之后,每当她想妈妈了,她的身体就会配合她,大病一场,每当这时妈妈都会过来看望她,妈妈来了,她的病很快就好了。三个月后,她又想妈妈了,就又病了,如此反复。就连她自己也没意识到,她在用生病来吸引妈妈关注。

第二个阶段:寻求权利。

孩子会不断挑战父母权威:“我不想做,你不要逼我!”因此,早上你让孩子拿雨伞,他偏不拿;你让孩子多穿一件衣服,他偏不穿;你让孩子别吃垃圾食品,他偏要吃。他通过一切途径跟家长抗衡,他只是想告诉家长:你不关注我,所以我就不听你的。

第三个阶段:报复。

孩子通过各种努力仍旧没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他觉得自己被父母深深地伤害了,他会反过来报复父母。在这种心理下,他会通过各种手段让父母难堪,比如,偷东西、打架、考倒数第一名,等等。

第四个阶段:自我放弃。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乖是件好事,可真相是,所谓的乖孩子就是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们经过反抗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量跟父母抗衡,这个时候,他就会完全放弃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这样的孩子,你觉得是好孩子吗?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有一些东西还不能让你满意,那恭喜你,你的孩子还没到最坏的阶段,现在一切还来得及,你只要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心理营养之后,他就会表现出爱和关怀的行为,他就会变得更优秀和卓越,进而,你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爱和关怀,如此,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成功破框,进入另外一种良性循环(如图3-14所示)。

图3-14

从上面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所谓破框,就是看见原有信念对人生的局限,挑战原有的限制性信念,换一种强而有力的信念,这样,人生中的很多困局就会迎刃而解。

一念之转,我们就能从框架中走出来。破框最大的难点是,我们身处困局中,却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想尽办法证明:钱就是省出来的,婚姻中的问题都是对方的错,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当我们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的道理正让我们陷入困局。

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脑子里有错误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识不到。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都会坚守着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对别人验证过的道理视而不见。身在框中,却固执于自以为是的道理中,自然就只能被困框中了。

有位华人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内打破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人生而言,破除内在框架,意味着跨越式的成长,意味着更好的重生。可人类的信念像金刚石一样坚固,改变信念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如何才能改变信念呢?我们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