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句话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1919年,在美国的一个小农场里,一个17岁少年被凶猛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袭击了,他全身陷入了瘫痪,除了说话和转动眼球外,不能做任何事情。男孩的妈妈请来了三位医生,他们做出了同样的诊断:“你的儿子活不到明天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话实在是太残忍了,躺在床上的男孩虽然不能动,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看着伤心的母亲,他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能让医生们的断言实现。”第二天,男孩的妈妈再次请来了医生,医生看到男孩不仅活着,而且精神更好了,感到非常惊讶,可他一直信奉的医学常识还是促使他再一次对男孩的妈妈做了一个残忍的断言:“你的儿子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生瘫痪。”男孩听到这话,又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能让医生的断言实现。”结果如何呢?几年后,这个男孩成功站了起来,直到80多岁才去世。

这个男孩就是著名心理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他是医疗催眠、家庭治疗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权威,又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小时候的这段经历让他发现语言有激发人类潜能的力量,它能帮助人类战胜身体的疾病,还能帮助人们走出心理上的误区,改变人类的命运。后来,他用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孤苦的老妇人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事。

当时,艾瑞克森到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镇讲学,他的一个学生就在这个小镇里,听说老师来了,他专门找到艾瑞克森请他帮忙。他说:“我的姑母独自居住在一间古老的大屋里,无亲无故,她患有重度的抑郁症,过得很不开心,可她特别倔强,不肯改变生活方式,你看有没有办法帮助她?”艾瑞克森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听学生说后,他特意抽出时间去拜访了这个老妇人。

到了之后,艾瑞克森发现,在这栋又老又旧又大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了无生气、满脸愁容的老妇人,双方简单介绍后,艾瑞克森和善地对老妇人说:“我能参观一下你的房子吗?”于是,老妇人带着艾瑞克森一间房一间房地参观。艾瑞克森真的想参观这栋老屋吗?不是,他是在找一样东西!他想在这老妇人毫无生气的生活环境里,找寻一样有生命气息的东西。终于,在一间房间的窗台上,他找到了几盆小小的非洲紫罗兰——屋内唯一有活力的植物。艾瑞克森由衷赞叹道:“这几盆小花真漂亮。”老妇人听了这话,有点动容,她说:“我在家没事做,就喜欢打理这几盆小东西,这一盆还开花了。”这时,艾瑞克森说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改变了老妇人未来的人生,他说:“如果你的邻居或者朋友们在他们人生的特别日子里,比如结婚、生子或生日的时候,能收到这么漂亮的花,你想,他们该有多开心啊!”

艾瑞克森留下了这句话,就告别离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妇人开始大量种植非洲紫罗兰,她开始留意邻居近期特别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她会从花圃里挑选一束最漂亮的小花送给他们。几年过去了,小镇的人虽然忘记了老妇人的名字,但他们都称呼她“非洲紫罗兰皇后”。有一天,小镇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变黑了,上面大大的标题写着:今天,我们痛失了非洲紫罗兰皇后。原来这位老妇人过世了。在老妇人的葬礼上,这个不到三万人的小镇,有好几千人出来为老妇人送行。由送葬的场面,我们就能感受到老妇人的晚年一定很幸福。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想大家已经领略到了催眠的威力,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有时候一句话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什么是催眠呢?

一讲到催眠,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睡眠,因为都有一个“眠”字。又或者因为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以为催眠会让人丧失理智,任人操控。所以,一般人听到催眠都会害怕,从而敬而远之。其实,这些都是对催眠的误解。

催眠的英文叫“trance”,中文又翻译为“入神”。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在你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间就进入了某种状态,让你完全忘记了时间。比如说,看书的时候忘记了飞机起飞的时间;看电影的时候,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这种状态就叫入神。入神就是一种催眠状态,这种状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意力由外在转移到了内在。

心理学上有一个“完形效应”,我们看图5-1:

图5-1

这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一个圆。这真的是一个圆吗?显然不是!这是一条曲线而已,两端并未交接,怎么会是一个圆呢?可是为什么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圆呢?这就是“完形效应”在作怪。人的大脑有一种习惯,会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情,透过想象去完成,这种现象俗称为“脑补”。

很多女士都有这样的体验,这天,老公下班回到家,你闻到他身上有一股陌生的香水味,这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脑袋,脑海里开始涌现出很多的信息:老公是不是跟哪个女人亲密接触了,他是不是出轨了,他最近还有一些举动好像也反常……这就是入神状态,注意力从外在进入了内在,大脑自动去补充一些信息,让整件事变得合理。

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大脑总想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对于未完成的事情,大脑总有一种要去完成它的冲动。运用大脑的这种特性,我们人为地创造一种空白,让你的大脑通过想象去填满它,这就是催眠。艾瑞克森帮助老人走出抑郁,对老人说的那番话,就用到了这个原理,还记得他是怎么说的吗?他说:“如果你的邻居或者朋友们在他们人生的特别日子里,比如结婚、生子或生日的时候,能收到这么漂亮的花,你想,他们该有多开心啊?”

这句话创造了一个未来的空白场景,由老人未来用行动去填充,这样老人就会按催眠师所设定的范畴行动,从而轻易走出原来的抑郁状态,这就是催眠。

催眠有两个流派,一种叫作传统派,一种叫作策略派。传统派的催眠是让你掌握一种工具去帮助别人,帮别人做心理治疗。策略派的催眠也可以帮助别人,但是它更多发生在生活里。也就是说,策略派的催眠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复杂的场景。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拿一块怀表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旁边有一个时钟在嘀嗒嘀嗒……这是传统派催眠的做法;策略派催眠可能是很随意的一句话,但是它能在无形中影响到别人,甚至改变别人的一生。

米尔顿·艾瑞克森创立的催眠方式就是策略派催眠。他对催眠做了这样的解释:催眠不是将一个“暗示”植入被动接收器的过程,而是来访者的意识被暂时搁置起来的过程,以便无意识产生有意义的转变经验。这句话很抽象,简单来说,艾瑞克森认为:人的意识很聪明,但人的潜意识更有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的未来并不是由意识决定,而是由潜意识决定,也就是说,我们未来想怎样,我们自己说了不算,我们的潜意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催眠就是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它可以绕过我们意识的防卫,直接对潜意识下指令,进而让人活得更加清醒。

读到这里,也许有部分聪明的读者已经反应过来了,这不就是前面讲过的“设框”和“上归类”吗?对了!催眠其实就是设一个上归类的框,让当事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在设定的框架内做选择。

前面设框那一节中很多例子都使用了催眠的语法,比如,餐厅服务员问:“先生,喝什么茶?”服务员在这里设定了一个“茶”的框架,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只能在茶的框架里做选择,看似是自由的,是我们自己在做决定,其实不管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没能跳出对方的框架,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催眠了,你根本不需要闭上眼睛,所以,这种催眠方法也称为“睁眼催眠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对孩子说:“宝贝,你是搞卫生还是做作业?”领导对员工说:“小强,你是现在交报告给我,还是下班之前交给我?”这里运用的是同样的催眠技巧,催眠者下指令的时候,给当事人创造了一个空白,让当事人自行填补,创造了一个看似可以让他自由做决定的机会。其实在这个看起来自由的空白外面,有催眠师设定的范畴,但奇妙的是,这个范畴并不容易被当事人的意识觉察。所以,催眠师的指令就能够轻易地绕过当事人的意识防卫,直接进入潜意识。

简单的一句话,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催眠大师,这个世界是不是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