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附加问句:让指令变得温和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孩子放学回家,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还没做功课。家长群里老师又在催促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功课,说今天功课比较多,一定要在当天完成。这时,你会怎么做?

第一种做法,你黑着脸走过去把孩子大骂一顿,然后,强硬地说:“赶紧去做功课,功课不完成,不准玩!”

第二种做法,你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宝贝,先把功课做完,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玩了,怎么样?”

两种做法,结果会如何?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的强迫时,心理上会很自然产生反抗,同样的事,自愿去做和受到强迫去做,效果相差很远。第一种做法,在家长的强势监督之下,孩子也许会听话,可是等你一走,他们很可能就又偷懒了,就算不偷懒,也会培养出一个逆来顺受的孩子。

第二种做法,在指令的后面,加上了一个附加问句,让孩子在接受指令时,会感觉自己是有选择权的,这样行动起来是主动的、积极的。

中国古代对君子的标准有“三和”:语柔和、身矮和、心平和。排在第一位的语柔和指的就是话语要温软如玉,在表达想法的同时,还要让对方心生欢喜,能让他情愿接受。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柔和呢?

在沟通中,当我们直接给对方一个指令时,会引发抗拒,这时,如果在指令语言后面,我们附加一个问句,对方就能很容易接受。比如:

你一定可以按时完成作业,不是吗?

你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的,对吧?

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会有好运气的,不是吗?

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不是吗?

所谓附加问句就是依附在陈述句或祈使句的句尾,用以询问或征求对方同意的简短问句。

生活中,很多夫妻发生争吵就是因为语气问题,有些人会觉得,伴侣彼此间这么熟悉了,就用不着询问商量了。

于是,丈夫会对妻子说:“去把我的衬衫洗了。”妻子很生气:“我是你的用人吗?”

妻子会对丈夫说:“下班早点回来。”丈夫也很生气:“我是你的儿子吗?”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不要觉得没必要,也不要怕麻烦,在你的话语后面加一个小尾巴——“去把我的衬衫洗了,可以吗”,“下班早点回来,好不好”,夫妻关系立刻会融洽很多。

当没有后面的附加问句,只有前面的指令性语言的句子时,这句话会显得很生硬、冷峻,给人一种我们在发号施令,对方不得不接受的感觉,对方内心很自然地就会出现抗拒——“凭什么?”“为什么?”“我偏偏不”。

而多加了一个简单的附加问句后,整个句子就有了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商量的感觉,对方的抗拒心理就会小很多。提问者的指令一下转变成了应答者的需求,对方很容易就接受了,这就是附加问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