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1730),翰林院士徐骏因为一首诗而被雍正所杀。这首诗叫《无题》: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为什么这首诗会让徐骏送命呢?原来,徐骏自幼就有才子之名,他对清朝统治十分不满,经常借诗画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这首诗就是借“萤光”“清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中国古诗词里,这种借物抒怀的诗句比比皆是: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流莺枝上不曾啼,知君肠断时。——佟世南《阮郎归·杏花疏雨洒香堤》
这是一种违反常理的描述,将动物或没有生命的物品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生命和感受,这种语法在催眠里叫“选择性违反限制”。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话语使人尴尬、惹人不快、招人厌恶,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会让人觉得粗俗、生硬、刺耳、无礼,会得罪人,可不表达出来的话,我们又会觉得委屈,让自己生活得不开心。这时,你可以使用这一语法,这样既能让人接受,又不太伤对方面子,同时还带出幽默感。
比如,一个200多斤的顾客来餐厅就餐,餐厅服务员听到椅子被压得咯吱响,想给顾客换一个承重力更强的椅子,她直接说:“你太重了,坐这个吧。”顾客很可能会恼羞成怒,这时,不如换一种说法:“这张椅子想休息一会儿了,您坐这一张吧?”顾客会更容易接受。
孩子在摔打玩具,我们直接说:“不要摔,会摔坏的。”这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越说,孩子越是忍不住要摔,我们态度会越强硬,亲子大战就又开始了。这时,不妨换一种说法:“哎呀!好痛!玩具说它好痛,身上疼,头也疼,胳膊也疼。”用拟人的手法把玩具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孩子会更加感同身受,他会自发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个内向的男孩向心仪的女孩告白,动听的话,他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他就可以在女孩生日的时候送她一束火红的玫瑰,女孩立刻就能明白男孩的心意。女孩想拒绝男孩,又怕伤了男孩的心,她就可以把玫瑰推给男孩说:“不好意思,我的猫不喜欢花。”事实上呢?女孩并没有养猫。“我的猫”指代的就是“我”,“不喜欢花”其实就是“不喜欢你”。
学会了选择性违反限制,你肯定能发现,很多时候,巧妙暗示胜过直接表达,婉转回旋的表达方式,温和却有力,用好了,自己和他人都能心情舒畅、愉快相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