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后设模式的使用原则

网上有一句流行语:“我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

这是一个“知”与“行”的问题。知识停留在大脑里,只是一种信息,只有通过行动去实践,才能让知识变成力量。否则,即便你学了一堆知识,对你的生活依然毫无用处。

后设语言模式也一样,只有把它用在生活中,才能让它发挥作用。

由于后设模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

原则一:首先取得对方的信任

《论语》中记载,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什么意思呢?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让民众工作;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任何沟通都应该以信任为前提,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晚上下班回家,老婆对老公说:“怎么回来这么晚,是不是很累?”同样一句话,在信任度不同的夫妻关系中,呈现的结果是不同的,夫妻间相互信任时,男人会说:“老婆,你到现在还没睡,连累你受累了。”在相互不信任的家庭,男人会说:“你又在疑神疑鬼是吧?我真的是在加班。”

我们用后设模式去帮助别人时,如果对方对我们不信任,再好的技巧都没有用武之地,这种情况下,你送给对方一束玫瑰,他的眼中会只有尖尖的刺,闻不到花香。因此,对不信任你的人,不要试图去帮助他,先用学到的知识好好保护自己。

原则二:永远把对方放在“对”的位置

人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千万不要把人放在“错”的位置上。一旦你把对方放在“错”的位置上,无论你多么善良,无论你话语多么诚恳有理,对方都会将你放在一个敌对的位置上。对你有敌意的人,会以为你是在故意挑衅,跟你亲近的人,也难免会心生抵触。赶上对方心情不好,很可能会引爆一场冲突,总之,你要说的话再有价值也进不了对方的耳朵。

原则三:提前设好框架

在沟通中,我们要挑战别人的舒适区,会问一些尖锐的问题,或者会说一些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的话,这时提前设框就非常重要。前面讲过了,所谓设框就是在你说话之前抛出一个框架,设定一个范畴。

比如,在开始讲课前,我会这样说:“未来三天的课程不是每一个人都听得懂的,只有那些对语言很有兴趣的,并且用心学习的人才听得懂。”有了这句话,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往这个框架里放。就算有人真听不懂,他也不会心生抱怨。

所以,当你要使用后设模式之前,你可以先设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尖锐,有些气量小的人可能承受不了,不知道我可不可以问?”

原则四:把决定权交给对方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对于别人的决定通常会抗拒,总喜欢自己来做选择、做决定。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把决定权交给对方。如此,一方面,对于自己做出的决定,对方会更坦然地接受;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做出的承诺,对方会积极地兑现。

以上就是使用后设模式的四个原则:首先取得对方的信任,永远把对方放在“对”的位置,提前设好框架,把决定权交给对方。这四个原则也适合一般的沟通,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按这四个原则沟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