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会固执地坚持一些荒唐的想法:“我这辈子是不可能赚到钱了。”
“我命不好。”
“上课的学费太高了。”
“我今天会这样,都是你的错。”
如果说这些话的是你的亲人、朋友,你会怎么做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跟对方争论。可是,争论有用吗?赢了争论的结果,往往是输了关系。
那该怎么办呢?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与其跟他争论道理谁对谁错,不如直接带他去看看这个想法会带来什么后果,等他看清楚后果之后,他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信念是多么荒唐!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回应: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会有什么后果?这个想法会让你变得有钱吗?”
“当你坚持认为自己的命不好时,命能好吗?”
“如果你总是认为学费太高而放弃学习,十年后你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总认为责任在对方,这对你们的关系有帮助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主导权在谁的手上?你为什么要把关系的主导权交给别人呢?难道你喜欢被动的人生?”
将注意力带到信念所产生的后果,从而挑战信念本身的这种语法,叫作“后果”。
在很多家庭,培养孩子自觉刷牙是一大难题,围绕着这件事很可能会爆发家庭混战,大多数爸爸妈妈会逼孩子刷牙。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也不例外。有些理性的父母会跟孩子讲大道理,可是再有用的道理,孩子就是不听。
演员孙俪在网上透露过自己劝孩子刷牙的经验:她找了一个关于刷牙的纪录片,纪录片中一个6岁的男孩因为吃了太多的糖而必须拔掉7颗牙齿,她郑重地把这个纪录片拿给两个孩子看,当孩子看到纪录片中的男孩拔牙的过程是多么痛苦,拔牙后又是多么不方便后,他们都自觉地仔细刷起牙来,再也不用父母唠叨大道理了。
这就是“后果”这一语法的典型应用。
在中国,很多父母或长辈会经常这样对孩子和晚辈说:
“我这是为你好!”
以前,也许你会跟他们争个面红耳赤,让关系越来越差。现在,你可以试试“后果”这一语法: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谢谢你的好意。可是,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我好了吗?我只会更加难受,我心情不好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吧?”
除了上面举过的例子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这些问题,带领对方去看信念所带来的后果:
当你坚持这种想法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10年之后会怎么样?
这会带给你的家人什么影响?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如果不是,你是否愿意换一种想法呢?
人们总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争论是无法让对方改变信念的,只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这时,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带他去看看他坚持的想法未来会带给他什么样的后果,当他关注未来时,他就能更理智地面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