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个故事:
在某精神病院里有一个病人,他相信自己是僵尸。精神病院的医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告诉他“你不是僵尸”。有一个医生大胆地用针扎了一下他的手指,指示给他看:“你的手指在流血,如果你是僵尸的话,是不会流血的。”没想到,这个病人竟然惊呼:“岂有此理!原来僵尸也是会流血的!”
医生的努力白费了,病人仍旧执着于自己的信念。
这位医生没招了,于是请来了另外一位医生。这位医生了解完情况后,用几句话就把这个病人治好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对病人说:“听说僵尸也会流血的,对吗?”病人点点头。
他继续说:“既然僵尸可以流血,那僵尸也可以吃饭,对吗?”病人又点点头。
他接着说:“既然僵尸可以吃饭,那僵尸是不是也可以工作啊?”病人又点点头。
他又说:“既然僵尸可以吃饭、工作,那僵尸是不是也可以结婚生子、看电影、旅行?”病人仍旧点点头。
这样的话,僵尸的生活不就跟普通人一样了?
就这样,这个自己给自己命名为僵尸的病人,出院之后,过着跟普通人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个案例中,这位医生没有试图改变病人“我是僵尸”的信念,而是把他的信念导向了另外一个结果——僵尸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就是魔术语言中的“另外一个结果”。
所谓“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不去改变信念本身,而是把对方的信念导向另外一种可能性。
有些不自信的人总会有这样一些负面信念:
“我不会做。”
“我记忆力不好。”
“我太笨了。”
如果我们跟对方正面争辩“你会做”、“你记忆力挺好”、“你不笨”,这样是毫无说服力的,因为对方说一句“你怎么可能比我更了解我”,就可以终结话题。应该怎么破局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里面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观点,他的意思是,天下大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字,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道的反向调节作用,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都有其正反两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类似的内容在《道德经》里还有很多,如“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当你有某些东西时,它们会给你带来便利,当你没有的时候,它们也有另外的用处。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石的木匠在路上看到了一棵非常高、非常粗壮的栎树,旁边的人都对这棵树赞叹不已,称它是“神树”,可石木匠却嗤之以鼻,别人问他为什么,石木匠解释说:“栎树其实是一种没有用的树,做船容易沉没,做棺材容易腐朽,做家具不耐用……如此没用,不值一看。”
后来,石木匠做了一个梦,梦中栎树对他说:“你说我没用,是用什么和我比呢?长果子的树吗?它们的果实熟了被人们强行夺去,大的枝干还被折断了,小的枝干也受到摧残,往往等不到寿终就结束了生命。其他被你们认为是有用之材的树木,也照样逃脱不了这个下场。而我正是没有你们认为可用的东西,才能活到现在,人们还认为我是神树,纷纷来供养瞻拜,难道这不是大用吗?”
最后,故事用一句话做了总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从某个角度看是无用的事物,换个角度,也许有大用。这就是“另外一个结果”的巧妙之处,透过语言,让当事人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从而让他从某个限制性的框架中跳出来。
比如,有人抱怨自己的操作能力差:“这些事情我都不会做。”这时我们可以带他去看另外一个结果:
“或许你天生就是做领导的,这种小事不用你做。你看刘邦不就说过‘吾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他文不行、武不行,谋略也不突出,可最后却是他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有人感叹:“我记忆力不好。”我们可以把他带入另外一个结果:
“记忆力不好能让你更加活在当下,有些人想忘掉一些东西却忘不掉,记忆力不好的话,反而能过得更自在、更幸福。”
父母经常会抱怨:“我的孩子总是不听话。”不听话看起来是个不好的结果,可是不听话的孩子还有什么另外的结果呢?
有主见,有创意,有自己的想法。这些难道不是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的特质吗?
智慧源于多角度的视野,一般人总是从自己习惯的角度看世界。而“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一种拓宽人们看世界角度的语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