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时,张国维博士刚好讲到“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正面动机”,下面一名学员举手了,他是某地产公司的老板,财富多得几辈子都花不完,可他却不开心,为什么呢?原来他家里有一个酒鬼父亲,每次喝醉了就胡乱砸家里的东西,这让他每天过得胆战心惊,生怕接到家里保姆通知他父亲又砸东西的电话。
这位地产老板举手说:“行为的背后不一定有正面动机的。比如,我爸一喝醉酒就砸东西,你说他有什么正面动机呢?”
张博士很温和地看着他说:“真的没有吗?你爸砸完东西对他有什么好处?”
地产老板说:“没什么好处!每次砸完东西,我们兄弟姐妹就回去骂他,他更难受!”
张博士敏感地抓住了事情的关键点:“他砸完东西,你们兄弟姐妹都回家看他,他不砸东西的时候,你们都不回家,是不是?”
地产老板这时明白了,他的老父亲每次打电话叫他们兄弟姐妹回家吃饭,这个说有应酬,那个说在开会,另外一个说有事,没有一个肯回家。老母亲已经去世了,老父亲一人孤零零地在家生活,能说话的只有一个保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老人心情郁闷,只能喝点小酒,有一次醉酒,失手把电视给砸烂了,孩子们得到消息,全都回来了。后来,老人想儿子了就喝酒,喝了酒就砸东西,砸了东西之后,孩子们都回来了。当然,他并不是有意识地用砸东西这种行为来让孩子回家,可是,他的潜意识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行为。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正面动机,这位老父亲的正面动机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
这位地产老板想明白之后,回家马上召开了家庭会议,给兄弟姐妹们制定了一个轮流请父亲喝早茶的时间表,自此之后,老父亲酒还照喝,可再也没有砸过东西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为了满足这个正面动机,人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正面行为走不通的话,他就会通过负面行为表现出来。因此,要想改变一个负面行为,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行为来满足它的正面动机,当正面动机被满足之后,原来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发生改变(如图7-2所示)。
图7-2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信念,每个信念背后也有着正面的动机。一个人之所以会执着地坚持某个信念,就是为了保护其正面动机。如果我们能够用另外一个信念来满足这个动机,他就不需要再执着于原来的信念了(如图7-3所示)。
图7-3
所谓“意图”,就是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正面动机,在满足其正面动机的前提下,让当事人换一种信念,从而改变其原有信念的一种方法。
在做婚姻辅导时,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女性感情受挫之后,会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一信念下,女人很可能一辈子就选择独身,她对婚姻有恐惧,她不敢走进婚姻。她的这一信念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么?她在保护自己,以免受到男人的再次伤害。看见她的正面动机后,我通常会跟她说:“我知道你对男人的警惕是为了保护你自己。”先肯定她的正面动机,然后引导她思考:“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与一些可信赖的男人接触呢?”如此,她就会迈出关键一步,愿意接触一些男人,封闭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也许她就能够找到真心爱人了。
我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有钱人都不是好人。”
“学费太贵了。”
如果有人认为“有钱人都不是好人”,这个人是不可能变得有钱的,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让自己变成坏人的,一旦有机会变成有钱人,他的潜意识就会做出逃离的举动,他会告诉自己“我要把钱扔掉,我要做好人,好人比有钱更重要”。
同样道理,如果有人认为“学费太贵了”,他就会逃避学习,就没办法提升能力,人生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只有破除这些负面信念,才有可能迎来最好的生活,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先要看到话语背后的正面动机,然后换个信念来满足其动机:
“你对有钱人好像有些期待?你身边的有钱人是不是都达不到你的标准?如果你成为有钱人,并且有钱之后做一个好人,那有钱人里不就有好人了?你愿意这样做吗?”
“我知道你想用更少的钱学到更多的东西,你想省点钱,把钱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可有什么事情比让你生命成长更有价值呢?有什么事情比改变命运更有价值呢?”
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人的行为,同样,你可以不同意某人的某个观点。但是,如果你愿意去看见其正面动机,也许你就能接纳他的行为和观点。你可以依然不认同,但接纳会让你的格局变大,心情变得愉快,财富变得更多。所以,接纳,与他人无关,这是你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