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现实检验策略:挑战信念的支撑条件

“立雪断臂”是经典佛教传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神光大师研习佛法,遇到了瓶颈,他千里迢迢找到达摩祖师,想向他求教佛法,正赶上达摩祖师面壁打坐,根本不理他。这天,天气陡然变冷,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站在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外,三天三夜,雪堆积起来没过了膝盖,他也一动不动。这时,达摩祖师出来,斥责他想这样就得到一乘大法,是痴人说梦,神光听后,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心和决心,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子砍断左臂,并将断臂放在达摩祖师面前,断臂洒出的鲜血染红了雪地。

这就是立雪断臂的故事,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求学的态度非常虔诚。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当时,达摩祖师看着神光的断臂,很受触动,他沉声问:“你来干什么?”神光说:“为求安心法门。”达摩祖师听后,高声喝道:“你拿心来,我给你安!”一句话把神光说愣,讲话的是心,听话的也是心,心在哪里?又怎么拿出来啊?这时,达摩祖师说:“既然拿不出来,何来的不安!”自此,神光大彻大悟,后来成为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这就是禅宗机锋的威力,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问话,就能让人放下执着,明心见性,当下觉悟。

类似的故事还有。

禅宗四祖道信在14岁那年,向三祖僧璨求法:

四祖:“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谁缚汝?”

四祖:“无人缚。”

三祖:“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人捆绑你,你求什么解脱!)

这是有名的“谁缚汝”公案,成就了一代禅师,道信因此开悟。

上面两段公案都有类似的地方,都没有去挑战当事人的执念本身,而是直接挑战执念的前提条件。神光说心不安,求和尚安心,这个执念的前提是“你要把心拿出来给我,我才能为你安心”。可是心又如何拿得出来呢?四祖道信也一样,他请师父帮忙解脱,一个人需要解脱,前提是这个人是被束缚的,所以,三祖没有帮他解脱,而是直接问他:谁绑住你?既然没有人绑你,那我如何帮你解?

前提不成立,结论自然就不成立。

这就像我们常见的桌子,桌子能够站立,是因为有四条腿的支撑,我们想让桌子无法站立,只需要拆掉一条或者两条桌腿。同样道理,信念也需要一些支撑,我们不去挑战信念,而是去挑战信念下面的支撑,当支撑不成立时,信念也就坍塌了(如图7-4所示)。

图7-4

这种先找出信念的支撑条件,然后挑战它、破除它,使信念无从立足的方法,叫作“现实检验策略”。

之所以叫“现实检验策略”,是因为我们大脑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很多时候仅仅是大脑想象出来的。比如,很多时候大人会批评孩子说谎,因为孩子会把一些根本没做的事情说成做了。其实孩子并不是撒谎,孩子只是分不清经历过的事情和想象过的事情而已。

类似的事情在大人身上也会经常发生,有时候你认为已经告诉过某人的一些事情,但对方说根本不知道,为此你还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你确信你曾经告诉过他,可是对方坚持说没有。究竟是谁的错?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你以为说过的事情,仅仅是你想象过罢了,现实中,你根本没有做过。

现实检验策略,就是通过一种问话方式,挑战信念的成立条件,帮助你分清信念、事实的一种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区分“想象”与“现实”的策略。

比如,有些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会这样自我催眠:

“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你不需要有像前面一祖二祖那样的智慧,你只需要挑战他这句话的成立条件,也就是找出他在现实中是通过什么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就可以破除这种催眠。你可以这样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真的?”

“你有什么证明吗?”

“你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什么了,让你这样认为?”

“详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

当然,这仅仅是现实检验策略的简单应用。现实检验策略是一个非常智慧的语法,还有很多更高层次的应用。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在心理治疗界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有位女士十几岁时遭到了坏人的性侵,后来的人生中,她一直活在痛苦中,总是想起那个伤害自己的人。因此,她害怕并憎恨天下所有男人,40多岁都没结婚。

痛苦是最深的执念,饱受痛苦折磨后,这位女士找到心理治疗师帮助自己。了解情况后,心理治疗师问她:

“那个浑蛋只伤害了你一次,你却‘强奸’了自己30年,你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你自己呢?”

这位女士听后,放声大哭,之后就慢慢地从执念里走了出来。

心理治疗师一句话让这位女士分清了“想象”与“现实”。坏蛋只伤害她一次,这是现实,可是过去30年来她一直通过想象来伤害自己。

案例二:有位女士十分富有,不幸的是,人到中年时患上了乳腺癌,心情郁闷导致又患上了抑郁症,经过心理咨询师一段时间治疗后依然没有好转。

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一枚戒指不见了,怀疑被家里的用人偷走了,可又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这让她心情更加糟糕。她就以这件事为议题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其苦恼。

咨询师听完这件事情的经过后,很智慧地问她:

“你人生的价值还需要一枚戒指来证明吗?”

这一问,让她豁然开朗:“对啊,我拥有豪宅名车,有足够的财富,可我为什么还为一枚戒指而烦恼呢?”

自此之后,她的心情完全改变了,身体也康复了。

后来,在沙发的夹缝里,她找回了丢失的那枚戒指。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禅宗六祖开悟就是因为这句话。世上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执着,不让它住在心里,它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困扰。这也就是为什么上面这位女士心宽之后,身体也康复的原因。

人之所以会执着于某一信念,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让这个执念生根的地方,如果我们把执念的根拔掉了,执念又如何能够生存?

正如六祖慧能的那首禅诗所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现实检验策略”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技巧,它不是直接评估信念,而是深入探寻信念的成立条件,当信念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时,邪念、执念又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