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反击其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先讲两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小时候除了孝顺外,还非常聪明。10岁那年,在一次名人雅士的聚会中,孔融语出惊人,在场的人纷纷夸奖他,有一个叫陈韪的很不以为然,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能出众。孔融听后,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他顺应陈韪的逻辑,表面上夸赞他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实际上是贬损他现在不出众,一句话堵得陈韪无言以对。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子车去世了,他的妻子和管家商议,要用活人给他陪葬。子车的弟弟子亢知道这事后,规劝说:“让活人陪葬不好,还是不要这样吧!”可嫂子和管家坚决不同意,说:“如果没人陪葬,你哥哥在阴间由谁服侍呢?”听到这话,子亢慢悠悠地说:“二位虑事周到,用心良苦。不过,与其让别人去陪哥哥,倒不如嫂嫂和管家亲自去陪,因为你们去服侍他肯定比别人更加尽心尽职!”嫂嫂和管家一听,再也不敢提用活人陪葬的事了。

这两个故事中,孔融回击别人的攻击,子亢说服嫂子和管家不要用活人陪葬使用了同样的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用对方的逻辑,推翻对方的观点。

这种根据信念所定义的逻辑,或信念所陈述的标准,重新评估信念的方法,叫作“反击其身”。

这种方法就像金庸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描述的一种武功。小说中有一位叫慕容复的武林高手,他有一个独门武功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个武功能把别人攻击过来的招式,原样反击回去。因为慕容复有这样的武功,那些跟慕容复交手的人仿佛跟自己过招一样,功力越强,受到的反击就越厉害。

所谓的“反击”,其实就是顺着对方的逻辑去破掉对方的信念。这个技巧适用于对方强词夺理的时候,他的信念看起来无懈可击,其实暗含着错误的逻辑,这时,我们不要跟他争辩,只需要冷静地倾听,抓住他的逻辑漏洞,通过“反击其身”对他反戈一击。

有一次课堂上,有学员过来对我说:

“我很不自信,怎么办?”

我问他:“你真的不自信吗?”

他回答:“真的,我特别不自信。”

我说:“你对你不自信这件事好像很自信啊!”

学员哈哈一笑:“好像是哦,我也有自信的事。”

这里,我用“反击其身”,用他的信念破掉了他的信念。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是个很睿智的人。有一次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这件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好朋友开口问了,如何不伤感情地拒绝呢?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问朋友:“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朋友尴尬地笑了笑,不再提这件事了。

这一章开始时我做过一个比喻,魔术语言就像用钻石来打磨钻石,这个比喻在反击其身这个技巧里体现得最为贴切。

“你真没礼貌。”在公众场合,比如地铁、图书馆、咖啡馆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义正词严地斥责别人,可是,他在公众面前指责一个人没礼貌的这种行为有礼貌吗?显然也没有,抓住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有力地回击他。这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把他的逻辑照给他看,他就会觉得很荒唐。

类似的逻辑还有:

一个大声让别人安静的人,他是不是最吵闹的?

一个不断要求别人包容的人,他包容吗?

一个不断强调要放下的人,他真的放下了吗?

一个执着于不执着的人,他是不是有更大的执着呢?

……

太极之道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互藏,生生不息。我们自以为正确的,并不一定正确,如果能站在这个角度看,很多执念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