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觉得“累得要死”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说,“我的性格就这样,改不了啦”“没办法,我就是这脾气”,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有两个核心的限制性自我认知:第一,他们认为他们的性格或脾气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固定事实;第二,他们认为“性格”或“脾气”比“我”更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点:

第一,你的人格不是你,你拥有你的人格,但你不是它。

第二,你的人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人们认为“我”=我的人格,当你在说“我的个性就这样,改不了”时,那个“我”是谁?究竟是谁在说我改不了?而当你在说“我的个性”时,显然你明白不是你的人格拥有你,而是你拥有你的人格。

既然人格是你的拥有物,那为什么你的拥有物反过来控制了你,就好像仆人变成了主人,主人却心甘情愿地听从自己的仆人。而且这个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跟着你的,在你刚刚出生的时候,你并没有拥有你现在的人格,在你只有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你也没有现在的人格,你的人格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你的养育者对待你的方式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以及你所成长的环境和文化灌输给你的一些信念系统,和你过去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的综合产物。

人格是会改变的,你现在的人格模式很可能跟十年前不一样,而且也可能和十年后不一样。当然,对于一些从未开启自我成长的人来说,它们可能会以一种人格模式延续到老年甚至死亡的那一刻。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一次,一个学员问我:“周老师,我父母尤其是父亲特别喜欢指责我,总是觉得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在他们心里简直一无是处。所以我每次回去看他们,我的状态就会变得特别糟糕,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说我是为我好,但我还是很受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尽量不回去,但时间久了又觉得自己不孝,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应该多回家看看,可是一回家能量又掉下来。我很纠结。周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有两股动力,不想回去和应该回去,那这两股动力哪个更真实更强烈?他说,不想回。我笑了,说,那是更接近你真实感受的动力,那就先遵循这个动力,对自己诚实。至于“应该回家”或“我应该孝顺”是你后天习得的一些文化的规条和信念,并内化成你的社会人格,常常令你自我强迫。

当然,一个人这种纠结的部分绝对不止几组,有很多很多相互冲突的力量都在相互拉扯。

比如:

有一个心仪已久的工作机会,但在一个相隔小半个中国的城市,去还是不去?

恋爱了好几年,但经常吵架,这样的关系要不要结婚?

孩子是应该上崇尚爱和自由的创新型学校,还是上规条严苛而刻板的主流学校?

伴侣出轨,孩子还小,原谅还是不原谅?

现在的工作稳定且福利保障齐全,但自己被消耗得精疲力竭已毫无

热情,去还是留?

……

很多人在自己的“两难”中可能会被卡住很多年,到头来什么成果都没有得到,却白白消耗了很多生命力。

而且不仅是这些较为重大的决策会消耗我们,那些会随时随地高频率出现的小剂量“纠结”对我们的消耗事实上更大。

是再睡10分钟还是马上起床?

是去跑步健身还是继续窝在沙发上追剧?

已经吃饱了,是放下筷子还是再往嘴里塞几口炖牛肉?

是再刷会儿手机还是马上起身去电脑前回邮件?

是该选这件明艳性感的还是那件端庄大方的衣服去赴约?

他说的这事,我该给什么反应?是豁达淡定状还是告诉他我不开心?

这种程度的左右为难一天之中可能会出现十几次,甚至几十、上百次,而且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无论事情大小,也无论你外在看起来如何,每一次在“选择A”和“选择B”之间的举棋不定都是一种内在的拉扯,而所有的拉扯都会造成巨大的意识消耗。

很多人会发现,一天下来回顾自己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却感觉非常累,甚至可能只是在家躺了一天,到了傍晚时却有种疲惫不堪的感觉。

因为所有的生命力都被内在的各种自我拉扯消耗掉了。

每个人都像一辆高性能的车,我们的心灵就是这辆车的驾驶员。有些驾驶员很了解自己和这辆车,常常可以达到“人车合一”,所以能轻松地把车的最佳性能发挥出来,车能走得又快又远。可是有些驾驶员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车,对自己的车技也没有一点儿信心,所以在前行的过程中常常同时踩刹车和油门(你知道的,所有菜鸟司机都非常擅长踩急刹车),结果不难想象,油全部用光,车却没有开出多远,车子性能再好都发挥不出来。

这就是很多人被卡住的生活状态——觉得累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