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爱,可以长出来

我在知乎遇到王雪岩的时候,她已颇有名气了。但我被她吸引,却是因为那篇很不客气的文章,《写给我的孩子:不能选的伴侣》。

那篇文章在“十分心理”发表后,转载过百万,连人民网的微信号都来要授权。当然,认同者觉得大快人心,替自己说出了真相——那些心底感觉到了却表达不出来的东西。但骂声也连绵。

我的搭档小屋甚至不好意思将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因为她有胖子朋友。现在想来,这样一篇文章,当时真是不知伤了多少胖着或曾经胖过的人的心。

那实际上是一封写给自己青春期女儿的信。文章鼓励女儿在结婚前要多谈恋爱,又自叹作为母亲其实左右不了女儿的选择。但有些恋爱中的“坑”,还是要提前说。文中提出了种种不能,特别直指贪婪的、懒惰的、小气的、无法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作为心理咨询师妈妈,雪岩见证过太多在情爱关系里挣扎的痛苦,只希望自己的女儿爱得幸福。

雪岩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在谈爱的能力。我以为她的定位是两性关系专家,她却纠正了我:“不,我是亲子关系专家。”她说,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办公益事业,培训很多心理咨询师,可以入户做母婴观察,帮助新手妈妈以正确的认知承担母爱的责任。事实上,好的母婴关系几乎是一切爱的前提——无论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所以,学精神分析出身的雪岩,用很多笔墨不厌其烦地讲这个主题,将艰深的专业概念掰开揉碎,在故事里、影视分析里讲。她认为,这是人格健康最关键的早期因素。这点科普工作做到位了,或许就可以减少很多常识性的伤害。

王雪岩的文字一如她的名字,柔中带硬,有一种直截了当的犀利,但细读进去,又情真意切。只有拥有大深情的人,直截了当地发声,才不会招人恨吧。在给她编辑稿件的过程中,我常常能触摸到她的这份急切,一如她看到邻桌家长对孩子的失当行为时,会忍不住走过去提醒。她是那么努力地想要大家看清真相、懂得常识,让每一个孩子不受伤。

王雪岩写得极快,产出量又大。我邀请她在“十分心理”开专栏之后,她经常一周就能给我两篇稿子。有的时候,常常是我们头天交流话题,她第二天一早就交稿了。

她受过两种专业训练,家庭系统和精神分析。这两种看问题的角度都在帮她,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精神分析训练了她的穿透力。而她,竟可以把艰涩、难懂的精神分析表达得如此清楚、准确,这本事,或许要归功于她计算机专业的出身,但更要归功于她的勤奋。

当我知道了她一周的咨询量之后,着实被她的高产与工作强度惊到了。在一线做咨询,就像是手艺人天天动手一样,只有不断地做才可以越来越炉火纯青。而在实践上遭遇的挑战,又反过来促使她加大力度去学习,于是她的生活就在咨询、学习、写作中循环。写作成了她思考的出口,越总结越清晰。

对太多“不该如此”“不必如此”的焦虑,恨不得人人都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的心情……每一份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痛苦,都会激励她,在这种情绪的驱策下,她有一种不自觉将这些承揽过来的责任感。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暑假,她如井喷的创作状态,也引发了很多人在“十分心理”追看她文章的盛景。

在2015年底雾霾极重的冬日,我乘坐高铁,专程去了一趟石家庄拜访她。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雪岩。她就像她的名字、她的文章,温柔与侠气俱在。那一次,我并没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她,却也借着几个心理咨询师同行的机会,亲证了她对咨询工作的热爱。

彼时,石家庄的雾霾比北京还要浓重,整个城市都有一种肮脏的灰暗。而王雪岩就坚守在这里,带着与这个城市的资源、条件都不太相衬的热情,想要扎根于此,做出一些能够推动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的事情。我想,她深知,越是资源匮乏的地方,越需要坚持,因为有了那份支持,就有了爱可以长出来的土壤。

她的故事,直到我们共同商议此书的出版,我才略知了一些,知道了为什么她可以成为那个最突飞猛进的人。因为,生活给她出的难题比任何一个常人都要多。

她所经受的,成就了她所能理解的。日常生活里的磨难,反而成就了她可以以数倍于同龄人的速度精进,也使她自己受惠于此,让她今天可以把这样一部作品奉献在每个人面前。因为,她从自身长出来的那个强大的部分真切地看到了: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

王珲

十分心理·幸福研习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