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想就好了”吗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像是单面的玻璃,过滤着我们自己的情感——只允许自己感受到可以接受的内容,而很多不被自己所接受的情感,就被屏蔽掉了。
在我的一次访谈中,一个小姑娘谈到我和她妈妈的不同:“一直以来,每当我遇上困难的时候,妈妈都会告诉我,不去想就好了。可是,我能五分钟不去想,十分钟不去想,却真没办法让自己一直不去想。而你不一样,你好像一直鼓励我说出来。是不是你觉得说出来才是有帮助的?”我问她自己对于说出来和不说出来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她告诉我,如果让自己不去看、不去想,其实压力还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跑出来干扰到她的生活;可是如果去想那些,又会让她感觉害怕和难受。不过最近在跟我说了那么多伤心的感受之后,她发现天并没有塌下来,反倒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了些生机。这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她有很好的能力感受自己的情感,并且将感受到的这些内容用于理解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可是,在她的成长中,也缺少了一些东西,就是真正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困境。
她的妈妈告诉她:不去想就好了。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有这么简单的办法,我们可以少受多少需要承受的苦痛。事实上,对于那些真实存在的情感,并不是我们不去想它,它就不会影响我们。恰恰相反,我们试图努力离开它时,正是我们感觉自己无法应对它的时候。不去想的结果,是我们将这些情感进行了压抑,压抑到了“就好像它不存在”。可是,原本真实存在的东西,哪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呢?它不过是潜伏到了一个叫作潜意识的地方,而我们人类的生活,大部分是被潜意识驱动的。也就是说,那些我们不想遇上的情感,其实跟我们躲起了猫猫,在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人,在他们身上,好像从来看不到悲伤,不管遇上什么,他们都能笑着面对。我们感叹他们坚强,感叹他们阳光,可是,你知道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吗?
我有一个求助者,人长得很漂亮,常常会笑,当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从她的身上,似乎只能看到美丽和优雅。可是,她的生活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与她讨论这些问题时,她依然优雅地笑着,甚至当她说到一些伤心事时,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我也感觉自己心痛得要死,可她依然在优雅地笑。她告诉我,从小,她在母亲眼里就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不喜欢她哭,于是在她的感觉里哭就是不好,就会不被喜欢。而在成长过程中,她对于不被喜欢,是充满了恐惧的。因为她的妹妹只比她小一岁。那也就意味着,在她很小很小,很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妈妈就不得不分一部分注意力给另外一个更小的孩子。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讲,这样的状况是令她恐惧的,于是她就发展出了用满足妈妈期待的方式来吸引妈妈的能力。在她的感觉里,妈妈喜欢爱笑的孩子,因为对于一个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妈妈来讲,听话的孩子一定会令她更轻松。她敏感地捕捉到了妈妈的需要,并且让自己变得像妈妈期待的那样:乖、爱笑、懂事、能干,等等。可是,她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她成了一个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而存在的人,就像是穿上了戏装的演员,她完全不记得自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精神分析理论中,这叫作假性自体——为了满足那个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期待,努力成为他期待的样子,而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却被忽略或掩盖了。用假性自体生活的人很难真正快乐,因为他没有办法真正为自己而活,也没办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真实的爱的关系。
其实,我们的情感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既有白天,也有黑夜,还有黎明和黄昏。我们可以对这一天中的每个时段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每天的时光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变得有所不同,该来的总是要来,该离开的,谁也挡不住。我们自己的某些情感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假装它不存在,可是它一定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冒出来进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