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妆容

有一些人,当他们期待与对方建立起爱的关系时,他们会选择一些让自己痛苦的方式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比如让自己生病,或是努力照顾对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需要,来努力满足对方的需要。在他们的想象中,“我努力为你付出,你就会对我好一些”。却没有想到,这个付出的背后,也在制造着对方的内疚,当对方感觉“我欠你的”太多时,他就会因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逃离这段关系。

有一些人,当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与需要时,他们会选择怀疑自己是不是产生了错觉,他们无法相信对方会对自己产生爱的情感,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缺少被爱的体验。即便是他已经清晰地体验到了对对方的需要,但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促使自己放弃向对方表达爱的情感,因为他无力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获得对方的爱。或者,当他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情感时,他没办法让自己在那段关系中稳定下来,一旦他感受到一点点对方可能离开他的危险,也许这个危险只存在于他的想象层面,他也会先一步离开对方,以此来避免被对方抛弃的结果。

还有一些人,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太多了,多到他无法承受那么大的爱的压力,于是,每当他体验到爱的时候,就将其与压力直接画了等号。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就会出现非常矛盾的体验,一方面,他期待感受对方的爱,另一方面,当他真正感受到爱的时候,又会害怕对方爱的情感把自己湮没,从而丧失自我,所以会下意识地逃离。

当然,回避爱的情感,方式远不止上面这些,这就像是我们在感受爱时,先要把爱化了妆才敢去面对,否则,当我们直面它时,自己就先变得很焦虑。这一方面与我们的文化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字是不可以轻易说出口的。所以,即便是亲人之间,在表达爱的情感时,也会更多采用一些比较间接的方式,比如给所爱的人买礼物,或是做美食,但很难郑重地告诉对方“我爱你”。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我们对爱的渴望所带给我们的压力。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期待能与对方有更多的联结甚至融合,这个期待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的压力源。比如对异性的爱,可能会唤醒我们早年渴望异性父母的挫败感。当我们长到三五岁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妈妈和爸爸有着很特殊的亲密关系,而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那样的亲密,于是,我们便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渴望。这个渴望是让我们害怕的,因为那也意味着我们要与同性父母竞争,不管竞争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注定要承受痛苦:赢了,要被同性父母惩罚;输了,要承受挫败。所以,当我们对异性表达爱时,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同时会被唤醒,成功与失败都会让我们感觉焦虑,为了避免这个焦虑的浮现,我们便往往会选择不那么直接的表达方式。对同性表达爱的情感同样也会让我们感觉不安,因为那也会唤醒我们恐惧同性恋的焦虑。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表达“我爱你”,还真是困难重重。若要能发展出自由表达的能力,恐怕只有理解理解再理解,理解人性的多样性与隐秘性这一条路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