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组实验。他把一条狗关进装有电击器的大笼子里。蜂鸣器一响,他就启动电击器,强度刚好能让狗感受到痛苦,却又不会受伤。刚开始时,狗会哀叫、狂奔,想要逃到笼子外面去,可是经过多次实验之后,它发现自己无法逃脱,就放弃了努力。只要蜂鸣器一响,它就绝望地趴在地上不动弹。
后来,塞利格曼把它放进另一个笼子。笼子中间有一块狗能够轻易跨越的隔板,隔板的一边装有电击器,另一边没有。当蜂鸣器响起,这条狗本可以跨到隔板的另一边,摆脱电击,可它只是惊恐地卧倒在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降临,根本不去尝试逃脱的可能。这种绝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心理产生的方法,塞利格曼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没有经过电击的狗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然后启动电击器,这些狗全都轻易地逃到了另一边。之后,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发现这些狗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概率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在经过不断的努力却失败之后,个体确实会丧失自信,产生绝望的心理,行为变得消极。这种情形不但出现在动物身上,在人类身上也有所体现。
1975年,塞利格曼再次做了一个实验,受试者换成了大学生。大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必须一直听一种噪音,而且不可以让它停止;第二组大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但是可以通过努力让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用听噪音。在经过多次重复实验之后,受试者被要求参加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时,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第一组大学生在听到刺耳的噪音时,会任凭噪音一直响下去,而不会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第二组和第三组在经过一番尝试之后,把手指移到了箱子的另一边,避开了噪音。实验结果表明,人和动物一样,也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是啊,在现实社会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那么他就会像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放弃努力,即使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也不再尝试,从而失去更多的机会,最终陷入瘫软状态。
“习得性无助”最大的危害,是屏蔽了某些实际上可以做到,甚至轻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让我们糊里糊涂地陷入“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的状态中。事实上,打破它是非常容易的,只需尝试一下即可。
如果你总是疲乏无力,不妨问问自己:那些“很难”的事,你真的试着去做了吗?
行动起来试试吧,一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