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我提到了过去50年来社会科学家所做的众多研究。这些研究通常不是用来治愈孤独、无聊或被动的。(治疗这些,我们已经有大量名字奇奇怪怪的化合物:欣百达、Pristiq、Viibrid等。它们被归入一个数量庞大的药品家族,这可是一单120亿美元的生意。)我所提到的研究和医药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也不是通过动物实验或者细胞分析可以获得的发现。此刻的小白鼠就是我们,我们填写调查问卷,或者与读研究生的学生分享我们的个人历史,他们被分配去采集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目标瞄准了一个最主观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尽管这是个古老的话题,对其答案的研究却永远年轻。最早的人生意义调查——弗兰克问卷——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目标是为维克多·弗兰克的哲学研究和对情感抑郁病人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一个:“你觉得你的人生毫无目的吗?”调查结果稳稳地验证了弗兰克本就知晓的结论:有两成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承认他们的生活严重缺乏目的性。超过半数的普通群众被发现有某种程度上的脱离感。
从那以后至今的50年来,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想要一点点地解决“意义”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意义与幸福的关系。举例有“生活态度量表”“生活介入程度测试”“心理幸福感量表”以及“心理凝聚感调查”等。有时候我会碰到这样那样的调查问卷,就会削一支铅笔,像要测量脉搏一样去尝试。对于“我们是谁”的好奇心,是使我们成而为人的又一变量。另外,个人测试也很有趣,所以网上有那么多。谁不想知道我们身体里百分之几是男性,百分之几是女性?我们的行为模式是否跟我们的宠物类似?
为了让你感受这是怎样的调查,我在本书后面加入了三种常见的测试。第一个会很快,大概三分钟,让你回答是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第二个更广泛,以另一种的方式问同样的问题。第三个,是经典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我在第16章提到过。算是深入挖掘?大概是吧。
第四个练习则截然不同。它反映出人生意义研究的另外的一套方法——将某人的人生故事下载下来,放给一个受过训练的受众听。你肯定遇不到学过丹·麦克亚当斯“人生故事协议”的研究助理,所以我提供了一个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