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巴巴的问题怎么能够打动人心呢?一定要让问题充满感情。最起码,你要让别人从你的问题中感受到理解之情。尤其是面对敏感的心灵,像孩子、青少年,使用充满理解的问句,最容易让对方接受你。当人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心便会变得柔软、湿润,从而乐于诉说,并接受别人。
如果你想要与人进行深入的交谈,那么开始的时候就要注意,先不要提特别难的问题,也不要提让人觉得有威胁的问题,以免对方无法回答,造成冷场的局面。当然,要是你正准备去参加辩论赛,则另当别论:在那样的场合,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将对方问得无话可说。不过,现在我们的目的是抓住别人的心,那么,我们的表达就不能那么不客气,应该尽量从一些让人舒服的问题开始。
然而,生活在快速时代的人们,习惯于制造爆炸新闻,许多人开始忽略与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会选择直接问一些攻击性极强的问题。结果经常得到的回答,不是“不好意思”,就是“无可奉告”。为什么会如此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问题不能让人感到舒服。
对于被问的人来说,舒服很重要。问一些对方感到舒服的问题,将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回答。当然,仅仅是提一些让人舒服而容易回答的问题是不够的。根本的问题还在于理解。你只有怀抱理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提出有感情的问题,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获得他人的热烈回应。
作为一个合格的提问者,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我们对谈话伙伴的理解和同情,以调动对方答题的情绪,让对方受到鼓舞和激励。
某社区工作者完成了一些项目,受到了记者的采访。这名记者从这些项目开始提问。但他没有干巴巴地提问,而是通过充满情感的问题向被访者表示,他知道要完成这个项目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这名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新的社区组织领导人,你是怎样为这样艰难的项目争取到那么多钱的呢?”这个问题首先就对被访者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肯定,让被访者有机会表达和赞美自我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自然很快就激发了被访者的谈话兴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问题。
与之类似,在一次市政预算调查中,有名女记者做采访,她问市政办公室的预算主管:“您是怎样重新编排如此众多的部门和项目来制作项目预算,并能保证没有项目混跨于两个或更多的部门之间的?”当这名记者得知对方为完成这项工作所做的各种努力时,她对被访者充满了敬意,这促使访谈进行得非常顺利。
记住,你的谈话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而你的说话内容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如果你能据此表现出一定的同感,会让对方舒服很多,也有利于为整个讨论奠定一种基调。你可以通过身体姿势或面部表情来表达你的关注;你也可以说些简单的同情话语,比如,“听起来很惨,当初一定很恐怖”,或者只用“哎呀”这样简短的响应。
另一种表达情感理解的办法是,简单地提一提让你具有同样体验的某些事件,如“真是伤脑筋,对吧,当初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让人难过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是非常实用的谈话技巧。不过,我们在使用同理心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只靠呈现一个虚构的类比,并不会减轻被访者的痛苦。只不过,这样做能够让我们与谈话伙伴的心灵靠得更近一些,让对方更愿意向我们倾吐心中的话。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我们真正理解被访者的情况下,要表达同情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我们难以理解被访者的感受时,还要去表达同情,就比较困难了。即便表达出来,也可能会有动作不自然的情况出现,这样对方就可能会认为我们是虚伪或不够诚实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不要假装同情,但可以表示理解,你可以告诉对方,你对他们所说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并正在努力向他学习即可。
例如,有位环保人士对于捕杀鲸类的事情而痛心疾首,愤怒地宣称要炸掉捕鲸船。作为提问者的你,可能并不支持这样的激进主张。这时,你可以诚实地告诉他:“虽然你的主张很好,但有些冲动。不过,无论如何,你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些秉持自己的价值并努力保护物种的人,必然会得到广泛理解。”
当你理解某个人做某件事,则可以对他的努力表达你的敬意,而对他遭遇的艰难,表达同情;当你无法对某个人表达敬意和同情时,那么就努力给予对方有限度的理解吧:你可以同意某些事情,而不同意另外一些,保持自己立场的做法同样可以被人理解。
无论如何,在谈话过程中,要注意表达出你的感情,特别在提问方面,更要用心。如果注意的话,你完全可以通过富有同情和理解的问句,调动对方的情绪。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首先,你要做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发问。
有位先生向来很晚才回家的,但这天没有加班,早早地回到了家中。妻子有些惊奇,又有些埋怨地说:“啊,已经回来啦。我还没准备晚饭呢。今天怎么这么早呢?”
这怪怪的语气,让丈夫有些不爽:“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以前回来得晚,你要埋怨,今天早早回来了,你还埋怨。”妻子听丈夫的口气,心里也变得不高兴了:“这该问你自己怎么回事才对。明明总是晚回来,偶尔早回来一天就好像多大的恩情似的。”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
其实只要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问两句,那样的糟糕状况完全可以避免。丈夫可以这样表达:“今天太难得了,好不容易早回来一天,吃惊吧?”或者,妻子这样说:“啊呀,今天回来得真早呢,还没吃饭呢?现在做饭,可以吗?要不今晚咱们出去吃点?”如果两人能够把对方要说的话当作自己提问的内容,那么相互间都会有所让步的。这就是表达同情和理解的提问方法,最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