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韵味,就在于它让人听了以后,还能联想到很多,甚至不断咀嚼不断有新的味道出来。
这样的韵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晒的被子上也锦上添花了。”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李大华浇花把自己晾晒的被子弄脏弄湿了。
对于记者,或者主持人的采访来说,提问过于直接,会让采访对象难堪,但是过于婉转,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如何把话说得婉转,但是深含韵味,有着很明显的言外之意就不失为提问的一个好方法。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向来以提问果断、直率,甚至是尖锐出名,他在采访提问时,总是用问题直指对方的内心。每一个问题都像一个钻头,从不同的角度伸向对方的内心深处,为的是能够找出自己、观众想要知道的答案来。但是,这样的提问也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在《面对面》专访于丹的一期节目中,王志的提问就比较委婉得体,但是多含有深刻的言外之意,在表面平淡的语言背后深藏玄机。
王志:如果讲《论语》的不是于丹,也可以这么红吗?
于丹:我只是个运动员,这个问题应该问裁判。
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很有挑战意味,也很尖锐。王志问题的意外之意是:是不是因为《论语》这部众人皆知的经典带红了于丹。而于丹如果回答是,那就贬低了自己,如果回答不是,又有炫耀的成分,所以,干脆不正面回答。因此,于丹话语的意思是“我只负责解读经典,至于讲得好不好应该是观众说了算”。
王志:咱们今天的谈话有没有禁区?
于丹:你就问吧,我既然已经坐在这了。
王志的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意味,也有事先打预防针的味道,言外之意是:我们今天的谈话内容有没有不可以公开的,属于隐私的话题?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有禁区的,但是王志这样问,就等于告诉对方:我提前问过你了,和你打过招呼了,但是该怎么问我还得怎么问。
针对最近一段时间于丹不愿在媒体露面,王志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不就是媒体成就的吗?”
王志的言外之意是:于丹的成就是因为媒体的宣传。现在为什么又拒绝媒体呢?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了?
针对很多单位纷纷邀请于丹去演讲,王志发问:“我们很好奇,于丹会讲什么?是不是一支歌唱到黑?”
很显然,这句话中“一支歌唱到黑”的言外之意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讲同样的内容。如果把这句话的主要意思用直白的话表述出来,就是“我们很好奇,于丹会讲什么?是不是就只会讲《论语》?”如果这样直白地提问就有些缺乏尊重了。
王志:今天在风口浪尖上的于丹有这样的心态,但是有一天别人忘记你了,会不会失落呢?
这里说到的“风口浪尖上的于丹”指的是:于丹家喻户晓,并成为人们评价的焦点。
王志:真实的于丹的生活,现在到底是什么样?
于丹:你觉得我在你这个媒体面前,尽可能呈现出来就是真实吗?
王志:你说的为准。
“你说的为准”,言外之意是,说真话说假话你自己看着办,你自己掂量着办。对媒体来说,自然希望能够得到真话,但是当事人肯定不会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聚光灯下,自然会有所保留。至于说出多少,又保留多少,你自己看着办。
面对一个以口才著称的名人,王志这样的对话和提问既深刻,又有效地避免了直接冲突。他用迂回的方式,用言外之意侧面敲击,让对方丝毫不敢怠慢。表面上的平淡掩饰的是实质上的尖锐,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
王志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尖锐,有时候又有点不留情面,让采访对象陷入尴尬、难堪。其实,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王志的提问方式相当灵活。就像面对于丹,更多的是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一样,要达到目的有多条路可以选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说话蕴藏言外之意,达到旁敲侧击的目的呢?
1.使用象征手法。
为了避免浅露的说教使对方产生心理抗阻,以致削弱表达效果,说话者可以选取某一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来含蓄地表达与之相似、相近的意念、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象征。由于这种象征是凭借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映现说话者的思想意向和心灵状态的,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听者的想像力,使他们透过这一象征物象去领会说话者想要传达的丰富的“潜台词”。比如,祖国母亲;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等等。
2.比喻手法。
比喻能使难懂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比喻能增强语言形象性和表现力,说话者为了表达某种不易直说的事理,往往可以巧妙地通过设喻的方式进行含蓄的暗示,使听者在形象的感受中领悟这一比喻的言外之意,从而大大丰富语言的思想内蕴。比如,季羡林老先生说:“我已经如此老了,但我的道路前方仍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的前方要永远有希望、有温暖才行。”
3.反语手法。
所谓反语,就类似于“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反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听者的某种逆反心理,同时具有含蓄的幽默感。比如:“外国就是比咱中国好,你看在外国乞丐都穿西装!而且他们都好有学问,都说外语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批评一些人的崇洋媚外思想。
4.双关手法。
双关就是让一个词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一个意思,内层里含另一个意思。这种手法可以使语言充满含蓄性和启示力,从而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潜台词”意蕴。王志与于丹的对话中,很多地方用的就是此手法。
5.反问手法。
反问,就是用问句形式表示对事物的断定,而且只问不答,所要表达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都包含在问句之中,所以问句具有的言外之意,往往体现为从肯定方面问意在否定,而从否定方面问意在肯定,这就是反问的“潜台词”效应。运用反问,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而且能够启发听众从言外之意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王志问于丹:你不就是媒体成就的吗?
6.省略手法。
省略,就是说话者在表达某一意思,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尽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省略的方式给听者以暗示。因为这种省略是在特定的语境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听者很容易由此展开联想,从而领会省略之中暗含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