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一个人的口才好,可能包括很多的因素,比如:声音好听、语速适当、表述连贯、语句精彩、幽默、有哲理,等等,但是,这些突出的特点很少一个人能全部拥有,有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口才是不是好有很多的标准。如果只从结果的角度来评价,好口才的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动人心。
交流和沟通是双向的,而只有打动了对方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打动对方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赞美对方,投其所好,关心对方,谦虚有礼等。还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特别方法,那就是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最常见的是辩论场上的双方选手,由于双方的互不相让,使得双方都得拿出全部精力,甚至是挖空心思来找对方的漏洞,来反击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思想、观点就尽数展现出来了。
这种打动人心的方法类似于激将法,但不同的是,激将法大多用贬低的方法激起对方的好胜心,来达到目的;而这种方法是用刁钻的、直抵内心的、抓住矛盾核心的提问来让对方无可回避,或者防不胜防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这里的关键是,把握主动的一方在表达上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一种挑衅,而要淡定从容,因为你是在和对方沟通,而不是在和对方比赛,所以,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
著名主持人王志也是一名出境记者,他的节目向来以犀利、尖锐的逼问著名,但是,我们看到的王志总是身体微微前倾,偏着头,皱眉,在提出尖锐问题时起缓和作用的微微一笑,手势很简单,谈话过程中会有意停顿等,他会使用很多的语言技巧去探究对方的心理,比如他经常用“接下来呢”“是这样吗”“为什么呢”等将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提问、假设性提问、反面提问比较多。他还注意提问背景、细节等。但是,他从来不会一副挑衅的样子,永远都是那么淡定从容。
在《与神话较量的人》那期节目中,王志碰到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刘姝威,他们之间的问答就像电影中的对白一样精彩:
……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王志: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王志: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
王志:你认为会不了了之吗?
刘姝威: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王志:你的预测是什么?
刘姝威:我的预测……我无法预测。
王志:预感呢?
刘姝威:我无法预感。
王志的提问蕴含了很多的信息,对方的回答则可以称得上是滴水不漏,但尽管如此还是透露出不少信息。面对这样的对手,可以想像,常规的提问只能得到和其他媒体一样千篇一律的回答,只有激起对方的“反抗”心理,才能真正探究到对方的内心。这样激烈的交锋,就像两个高手交手,已经斗得不可开交,周围却还是风平浪静,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的火药味来。
王志觉得最过瘾的是碰到棋逢对手的采访对象。“这就像两个太极高手用内功在过招,互相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那个舒服,简直可以用浑身通泰来形容。”
事实上,王志的提问拆开来看,都是些再简单平常不过的问题,但是放到采访现场的特殊语境中,与采访对象的反应结合在一起,就变得极具穿透力。此时,提问被融化在无形的技巧之中,正如他说:“怀疑并不一定加一个‘吗’,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足够了。有很多方式可以表达采访者的本意。”
王志成功地采访过零口供的死囚,在不动声色之间让对方说出了心里话。
采访贪官胡长清时,是在伏法的前一天,胡长清已经不再开口说话。王志给胡长清递了一杯水,然后把来意告诉了他:“退一万步来说,你还留了你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胡长清是怎样的,不像小报上说的胡长清有十几个情人,或者贪污了几千万,你自己说出的话可能更权威一些。”这个说服过程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结果采访进行了3个小时。
王志的话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句,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没有长篇大论的阐述,但是就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打动了已经决定不再开口的对方。原因在于,王志说话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没有像其他采访的媒体那样,是奔着挖猛料来的,首先,不让对方讨厌;其次,为对方着想,给对方展现内心的机会;当然,平等、和善、交流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分析:首先,王志递给对方一杯水,表明了一种态度,是尊重对方的,尽管对方是触犯了法律的罪犯,但某种程度上在王志看来,他就是自己的一个采访对象,如此而已,就像对待其他的被采访者一样,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王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他的话看起来都是为对方考虑的;最后,王志的话抓住了人的一种心理——留名后世,尽管胡长清是罪犯,他也不希望自己留下的名是虚假的,即使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也不希望背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被人捏造的、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罪恶。王志短短的几句话,就打开了一个死刑犯的口,着实体现了高超的口才。
要打动对方,关键是要抓住对方的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赞美、投其所好等办法只会让对方嗤之以鼻,不如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办法更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