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建议”,而不用“命令”

你越尊重别人,别人也就越尊重你。如果你用商量的语气与对方交流,经常用“建议”,而不是用“命令”,相信对方一定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建议。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赢得他人的尊重。想要让他人主动接受命令,而不是被动地服从安排,就要把“要他做的事情”转变成“他要做的事情”。因此,你要多用“建议”,而不用“命令”,这样你既维护了对方的尊严,又调动了对方的积极性,让对方主动完成工作。比如,不要对别人说:“我现在就要你做这件事,你必须完成!”而是应该换一种说法,对别人说:“你现在有时间吗?不知道能否抽出时间处理这件事?这件事挺着急的,请你多帮忙吧!”命令的口吻显得你这个人颐指气使,哀求的口吻显得你这个人卑躬屈膝,都不如用商量的口吻效果更好。多用“建议”,显得你这个人谦逊有礼、尊重别人,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对于管理者来说,给下属指派工作是一项重要职责,但是怎么才能确保下属心甘情愿地执行命令呢?

给下属下达命令时,如果管理者毫不客气地说:“小郭,你抓紧时间把这份材料准备好,放到我办公桌上。假如下班前还没有完成,你必须留下来加班!”或者说:“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重新做一份交给我!”如此一来,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恶化。

许多人自认为管理者就可以发号施令,可以在他人面前指手画脚,可以指挥别人干这个、干那个。其实,没有哪个人喜欢看到管理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也没有哪个人喜欢管理者这种命令的口吻。

管理者和普通职员虽然职务上有差别,但是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普通职员不服从管理,往往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使人不愉快,而是管理者的那种趾高气扬、自傲自大的态度激怒了他们。

有一位小厂的厂长,从来不用命令的语气指挥下属。他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下属,然后问下属:“你们觉得这样做怎么样?有什么不妥吗?”比如,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文件,文件中有需要改动的地方,他就会用一种征询的口气说:“你觉得如果把这句改成这样,是否会更好一些?”

一次,一位订货商下了一张大订单,要求一个月内完成生产任务。当时,工厂的各项工作已经安排妥当,没有时间着手这项新的订单,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生产任务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这可是一笔大生意,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厂长没有直接下达命令要求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完成这张订单,而是把全体员工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讲述了具体的情况,并坦诚地对他们说:“如果咱们厂能在一个月内赶出这张订单,就能和这个大客户持续合作,对咱们厂的意义非常大。也就是说,这张订单对咱们厂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没有办法按时完成这张订单。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帮我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调整一下我们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量?我的想法很简单,既希望拿下这个大订单,和这个大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又不希望大家为了工作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为公司牺牲太多个人休息的时间。”

听了厂长的话,工人们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并且干劲十足地对厂长说:“您放心!尽管拿下这个大订单,就算加班加点,我们也要完成生产工作。”就这样,厂长顺利地签订了这张订单,并如期交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是山谷中的回音,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能听到什么样的回音。你用命令的口吻和不客气的语气与人交流,对方自然不愿意听你的话。相反,你敬重别人,用建议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人交流,对方也会体谅你的处境,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也就更容易被你说服。因此,有人说:“你希望他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完成工作,就用什么样的口气去和他人交流。”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如今,人们对尊重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没有人可以容忍他人不顾自己的面子,用命令的口吻和自己说话。试想一下,假如有人把你的观点贬得一文不值,颐指气使地命令你干这,命令你干那,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他的命令吗?

总之,要切记:说服一个人,并不是要让他颜面扫地,而是要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想要让他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就不要用“命令”,而是要多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