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他人的挑衅,有时候针锋相对并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倒不如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巧妙避开对方的进攻。
故意曲解,指的是人们在沟通中,故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或者摆脱尴尬。
面对他人的挑衅,有时候针锋相对未必有效,倒不如以故意曲解的方式巧妙避开对方的进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其一,使你避开锋芒,而不是硬碰硬;其二,让你以有礼对无礼,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20世纪70年代,英国首相威尔逊有一次发表竞选演说时,突然下面有一个人站起来,无礼地嚷道:“狗屎!垃圾!”现场立即变得骚乱,威尔逊陷入尴尬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使竞选演说继续进行下去,威尔逊镇静地笑了笑,故意曲解他的意思,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请不要着急,我稍后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就这样,威尔逊利用故意曲解的说话技巧,使自己顺利地渡过了“险滩”,竞选演说也得以顺利地进行。
在与人沟通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直接回答会使自己陷入对方的圈套中,而不予理睬又会显得自己不懂礼数。此时,不如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来回避对方的问话,如此一来,识趣的人就不会穷追不舍地追问了。
这样既保证对方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问王蒙:“请问,20世纪50年代的你与20世纪80年代的你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这名记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王蒙借机谈一谈他对中国国内形势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感受。不过,王蒙识破了他的诡计,于是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相同之处是,20世纪50年代的我叫王蒙,20世纪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不同之处是,20世纪50年代的我20多岁,20世纪80年代的我50多岁。”
这名记者的提问给出年代限定的范围,明显是想让王蒙谈一谈他对中国国内形势的改变怎么看。可是,王蒙却故意装作不知道,曲解了对方的本意,仅仅从自己的名字和年龄的角度回答从而达到了回避记者问话的目的。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付这些刁钻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装糊涂,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利用语言的多义性灵活应答,而不是被这些刁钻问题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