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色眼看世界

用性格色彩看英国人及英国文化

文/申纹頔

性格色彩认证演讲师、伦敦大学传媒系硕士、云南大理恒建集团董事长助理

我在伦敦度过了八年的青春时光。回国后因与性格色彩结缘,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个国家的人与文化。刚开始接触性格色彩的朋友,可能以为不同国家的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但我想以我在英国的经历告诉大家:英国人的性格也是红、蓝、黄、绿四色俱全,都有其优势和过当。

红色性格的“明星”销售

大三的时候,我每个周末都会在伦敦最大的百货公司做兼职销售。我们的团队有12个人,其中有一位“明星”销售Oz,是一位可爱帅气的英国大男孩。为什么说他是“明星”呢?因为整个百货公司有六层楼,几乎每个专柜都有他的“朋友”,无论是巧克力专柜、名品专柜还是家具专柜,都有他认识的人,而且关系看起来还都很熟。

我们的专柜会根据班次安排下午茶和午休。如果和他排在一起,是既开心又痛苦。之所以开心,因为他是个大活宝,掌握着商场的最新动态和各种八卦。痛苦的是,我们的员工餐厅和休息室都在六楼,而专柜在一楼。当我们从一楼乘手扶电梯到六楼的过程中,他一路都在和人打招呼,而且还会和人家相谈甚欢。而我只能在旁边等着他。等到达餐厅的时候,休息时间也许已经过半。

Oz作为“明星”的另一面体现在他的顾客回头率上。当时我们柜台的顾客回头率平均在20%左右,就是说整个柜台每服务10个客人,就会有两个客人选择再次来这里消费。而Oz的顾客回头率能够达到47%,被他服务过的客人,有将近一半会回来再次消费。

经理让他分享经验,他就说:Benice,betrueandbesharing(友善、真实、分享)。善于分享是他的天生优势,再加上他的真诚,顾客很容易与他成为朋友。很多顾客都只找他,如果他哪天不在或去休息了,顾客甚至愿意等他回来。

然而,Oz也是团队中最让经理头疼的一位。他经常上班迟到,而且会擅自离开柜台和别人聊天,也不在午餐时间后按规定归队。最严重的一次是,他竟然忘记来上班了。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奇葩理由,例如地铁故障、家里停水无法洗脸、帮助盲人过马路耽误了时间等。每一次,他都会特别真诚地睁着蓝绿色的大眼睛和经理说:“真的对不起,下一次不会了。”但他口中的“下一次”就真的是“下一次”——只有迟到后的第二天他会准时上班。但不出意外,第三天他又会迟到5分钟,第四天也许就是10分钟,然后又恢复到经理无法接受的迟到范围。他真的是“永远道歉,永远不改”。

现在回过头来看,亲爱的Oz就是典型的红色。红色的优势是活泼开朗,乐于分享,人际关系特别好,同时,红色的局限性是,容易对自己不在乎的“错误”屡教不改。在英国这样重视纪律性的文化里,也许会因为小小的“迟到”问题,导致上司对其工作能力产生质疑,影响其发展前途。

高标准、严要求的蓝色性格老师

我在英国这几年的读书生涯里,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Steven。他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英国老头。他完美地诠释了蓝色的“惜字如金”和“严苛要求”。当时我曾一度后悔选了他的课,因为就算你不睡觉写论文,通常也只能拿一个很普通的成绩。

课堂上,学生说的话、提的问题永远比Steven的话多。特别在讨论课上,经常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他则安静地坐着,拿着笔,一副思考者的模样。然后大家会突然静下来,等着他评判观点的对错。而他呢,沉默一分钟,好像在思考什么,接着说刚才某个同学的观点很有意思,建议大家可以去读某本书,加深对那个观点的理解。每次五十分钟的讨论课,他讲话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现在我理解了,他擅长收集线索,深入思考,却不善于表达。

对待专业,他是出了名的严谨和高要求。我们的作业一般以论文形式布置,当作业下来我们就要每个礼拜和老师预约,讨论作业进度和研究方向。别的老师很快就能给反馈,告诉你已完成部分的质量,并告诉你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而对于Steven,这个过程无比谨慎和缓慢。例如,他看到我引用了某个观点,而这个观点他没有看过,他会质疑这个观点是怎么得来的,于是他会结束谈话,回去查资料。下一次见面,他会带着厚厚一沓资料,再和我谈。当我问他下一步研究方向是否正确时,他从不直接给答案,只是问一些问题启发我,但大部分时候我都不懂那些问题与我论文之间的联系。所以,越和他见面,论文就写得越迷茫。

每次交论文,我都觉得沟通过那么多次,我应该懂了他的意思,他也看到我的努力,但分数下来却很低,大大低于我的期望值。有一次我忍不住去问他,他说论文内容你确实达标了,但是标点符号使用和版式有问题,严重影响了你论文的质量。

这些在红色的我眼里,都是小问题。而在蓝色的他的眼里,就是眼中钉。标点、表格、版式、附录使用都必须达到正规学术出版物的要求,不然论文分数绝对惨不忍睹。

以前我觉得他没事找事,故意找碴扣我的分。后来暑假去一家公司实习,写一份简单的产品分析报告。我的直属上司告知我是唯一一个论文报告格式完全达标的实习生。再后来,我被公司留下来做整个暑期实习,不知是否由于达标的报告让公司认可了我,我在心中默默感激了Steven。

Steven是典型的蓝色的学者。蓝色的优势是高要求、严标准、爱思考,但局限性是过于追求完美,表达方式过于委婉,沟通效率低。

他是很多蓝色英国人的典型代表。如果我能早点结缘性格色彩,可能就会理解他并非刻板固执,而是出于做学问的严谨与尊重;如果当年和他沟通时,我学会多观察他所传递的信息,用理性、有理有据的方式去沟通,而非喋喋不休地发问,也许我们的沟通会更顺畅,而我那门课的分数也不会有遗憾。

黄、绿色性格的姐妹花组合

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有两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她们是英国女孩Alina和Fara,我们三个人还成立了一个组合——“CrazySister”(疯狂姐妹)。回国已经一年,我们依然每个月都要视频聊天。学习了性格色彩后,我明白了我们之所以要好,是因为我们的个性差异很大,非常互补。Alina有很多黄色的特质,我是红色,而Fara有很多绿色的特质。

当我们在一个组里做作业或者准备小组演讲时,我们的分工通常是:Alina负责话题设计和幻灯片框架,我和其他组员负责演讲顺序和流程,研究如何有效、有趣地和观众互动,Fara就默默地呆在我们身边或者去帮我们买外卖。

我们毕业时的论文课题是根据市场问卷调研数据,写一份营销方案,最后答辩。由于配合默契,我们组在集体答辩的时候,取得了全系最佳“presentation呈现团队”奖。虽然结果很完美,但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这次课题不仅关系到毕业成绩,还直接影响到以后工作的申请,所以每一个人都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这导致我和Alina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冲突和矛盾。一次是在市场问卷的问题设计上,一次是在答辩时的演讲时间分配上。

Alina设计的问卷有45道题目,问卷题目详细且复杂。我觉得题目太细太多,受访人不会有耐心认真作答,如果随意地作答,又会影响问卷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导致我们收集到很多无效信息。我认为应该减少题目,只针对我们想研究的几个方向提问就可以了。

然而,习惯了控制和指挥别人的Alina一如既往地坚持要使用设计好的问卷。如果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作业,我是不会和她争执的,那样既伤害感情,又影响进度。然而这一次事关重大,我必须坚持。于是我要求投票。Fara这个绿色则不发表意见。

以前的我可能会和Alina发生正面冲突,并且会责怪Fara为什么不表态。但和经过和她们长期的相处,我发现对于Alina,必须拿事实说话,而Fara的不表态是性格使然,并不代表她有情绪或观点。于是我建议Alina把问卷印出来,在学校图书馆试发20份,看看反响如何。如果大家做得很顺利,并且收集回来的数据完整,我就同意这个繁杂的问卷设计。如果不行,再进行改进。

结果,有一些受访者看到问卷长度就会婉转拒绝,也有一些人在做了一半以后逐渐失去耐心,后面的问题可能还没看完就开始作答,还有的甚至在后面直接不作答了。这个时候,Alina终于承认问卷有问题,决定重新设计。

在毕业答辩中,我俩的矛盾点在对于答辩演讲部分的分配问题上。她认为她讲得好,应该多讲,Fara不善于表达,应该少讲或者不讲,这样才能拿高分。但在我看来,每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毕业答辩,都应该有同样的演讲时间,不应该为了拿高分剥夺别人演讲的权利。我认为Alina太霸道,完全不顾Fara的感受。但当我问到Fara想法的时候,她说并不介意少讲,但也可以多讲,换句话说,不管怎么安排,她都OK。最后的结果是Alina主讲,我副讲,并和其他两个组员负责互动,Fara就只在旁边切换幻灯片,并在结尾时候讲了一句:“这是今天的演讲,谢谢大家,祝各位都有愉快的一天。”如果没有这句话,没有人会意识到她的存在。

学习完性格色彩以后,我理解了Alina作为黄色,优势是结果导向,追求效率,而天性中的局限性是缺乏耐心,忽视感受;Fara作为绿色,优势是乐天知命,平和包容,局限性是原则性弱,缺少主见。理解和看懂了她们之后,我心中对于那次毕业演讲的遗憾感就消失了。

英国文化的蓝色性格血统

既然英国人也是四种性格都有,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每个国家的人是不一样的呢?比如我接触到的美国人就相对直截了当,接触到的法国人就感觉比较浪漫随意,接触到的日本人则是严谨细致……现在我发现这原来是文化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谈到英国,传统和保守的英国文化是蓝色的文化,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蓝色的细致、严谨和追求完美。

衣,着装讲究

英国人对于着装非常讲究,相信对于英国女王的着装,大家都有印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无论是出席国内活动,还是出访世界其他国家,她的服装都非常保守,颜色统一,基本从上到下一个颜色,且佩戴帽子。英国著名报纸《DailyMail》曾经把女王出席公共活动的着装剪辑起来,变成了一道“女王彩虹”,戏称女王服装没有款式可言,只有颜色的变换。再看看现在的凯特王妃,她出席正规场合,基本净色着装,佩戴帽子,简单得体。也许有人认为,只有皇室,或者上流社会才这样,其实不然。

英式着装礼仪深深印在每个英国人的心里。很多正式场合,女性都会穿着得体的礼服,佩戴华丽的帽子或者头饰,以示对活动的尊重。例如婚礼、观看赛马,等等。

对于英式着装文化,我父母在我毕业典礼的那天有很深的体会。那一年,他们来英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毕业的学生都穿着学士服,而同学的亲朋好友,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隆重出席”。男士都是西装领带,哪怕是小朋友,也是穿着“迷你”西服。女士都是礼裙并佩戴礼帽。就算是“中年发福”的妈妈们,也穿着优雅的礼裙,踩着高跟鞋。我妈妈曾开玩笑说:“这一个个看着都是女王范啊。”

当天下午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为父母安排了英式下午茶、晚餐和音乐剧,想让他们好好体验一下英国文化。我订了一辆出租车来接我们,出租车司机是穿着西装来的。我父母很惊讶,不理解为什么司机也穿那么正式。司机说,因为我在网上预订车辆时,填的项目是“毕业典礼接送服务”,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希望能尊重顾客,所以穿着西装来。

在喝下午茶和享用晚餐的地方,爸妈再次感叹西装笔挺的英国男士和穿着礼裙的女士。妈妈看着古老的吊灯、装饰,再看着穿着西服礼裙的人们,还有腰间绑着白布、戴着手套上菜的服务生,一直感叹,仿佛置身《唐顿庄园》的故事情节中。

最后,父母看了音乐剧。妈妈的视线没离开过剧院里穿着华丽礼服的英国人。在回酒店的路上,父母一直感叹,说这一天看过的服装可以办一场服装秀了,妈妈一直赞叹英国女士们的礼服和配饰。

英国在“衣”方面的“蓝”体现在,他们已经深深习惯了古老传统的着装礼仪规则,不愿改变,宁愿被人说“古板”,也不会尝试新衣。

在英国,服饰不会有一时的流行,出席正式场合时着装永远那么正统。也正是由于英国人的这份执着,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传统”的英国文化,有机会去当地餐厅感受20世纪《唐顿庄园》般的“复古”生活。

食,了无新意

刚到英国时,我都会看菜单点菜,每次打开菜单,即便是一家新餐厅,我都有一种错觉,是不是以前来过这家?因为菜单上的菜品基本都一样,例如早餐一栏,菜单第一行永远是“英式早餐”,雷打不变那几样:香肠、蛋、培根、红豆、烤番茄。主餐那一栏永远有让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薯条炸鱼”。

后来,我索性不看菜单了,无论去哪里,只要是英国本地餐厅,我就直接点菜。再后来,无论去哪一家,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几个菜,都吃腻了。

网上曾流行一篇文章,说找对象要找英国留学回来的,因为英国的食物会把懒汉逼得下厨,一段时间后就成厨神了。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经常和同学聊天,说意大利、法国,都离英国那么近,怎么人家的美食享誉世界,而我们就要在英国这个“岛国”上天天啃土豆呢?现在想来,也许蓝色的英国人民认为,做食物就该规规矩矩,传统怎么做,现在还得怎么做,就像炸鱼必须配薯条,而不能配沙拉。

“食”方面的“蓝”,除了体现在了无新意上,还体现在英国人对进食时间的严格规定上。

在英国,早上10:30和下午3:00都是雷打不动的咖啡时间和下午茶时间。这两个时间段,绝不能被打扰。他们习惯了,就不会去破坏它,按部就班遵守这个规矩。无论学生还是上班族,早餐不一定有咖啡,但10:30到11:00一定会喝咖啡。在英国上班,一天有两个休息时间:一个是午餐时间,叫“lunchbreak”,一个是下午茶时间,叫“teabreak”。传统的英国人会在这时泡一杯英国红茶,拿出从家带来的或是公司准备的甜点,享受一个简单的下午茶时光。

住,规矩烦琐

聊到“住”,英国的“蓝”有两方面要提及:一是英国人对床铺的高要求,二是英国人的租房文化。

参加英国朋友聚会或是婚礼,经常需到朋友家里留宿,在多次的留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国家庭的床铺。有一次参加英国朋友的婚礼,由于不在我居住的城市举办,她把我安排在她的爷爷奶奶家留宿。她爷爷奶奶家的家具都很古老,虽然旧,但特别干净、温馨。房间角落都是鲜花和毛毯。奶奶把我带到卧室,在我眼前是一张非常气派的欧式木床,乳白色床单和枕套连一个褶子都没有,非常平整。床被上面还有一个床套铺着,非常美。爷爷奶奶房间的床铺也是这么铺的,床头会放一点鲜花,温馨整洁。

后来爷爷告诉我,在传统英国家庭,每一次洗完床单,都会熨烫整套床上用品,然后再铺到床上。我之前以为只有老人会这样,后来发现很多传统的英国人都会熨烫床单,特别是为客人准备的床单,更是一个褶子都不会有。每次我去别人家做客,都享受着五星级酒店的高端待遇,从而感叹英国人做事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还有必要谈一下英国比较烦琐的租房文化。任何一个留学生都会面临搬家和租房。在英国租房,房客入住前会有两次检查:一次称为“图片建档”,一次称为“声音建档”。这两次建档,住客都需要支付人工费。

说实话,我刚接触这两个流程时,觉得英国人真无聊,浪费时间,还浪费租客的钱,直到后来从中受益,我才不得不佩服曾经我眼中死板的英国“租房文化”。

“图片建档”是指入住前,中介公司有专人来拍照,记录房屋入住前状况,家具新旧情况,还会做一次所有电器的电路检查。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可能会拍上百张照片。这些照片会被做成一本册子,每一张照片旁边都会有文字描述。例如一张桌子,照片旁的描述可能是:“这是一张100cm×120cm×90cm的桌子,70%新,桌面右下方有3厘米无法清除的印子,桌角有松动。”这本册子做好后需要租客检查,是否同意照片描述,同意后需签字确认。“声音建档”和“图片建档”一样,有专业人士来房屋,是用录音器材做一次房屋情况评估。例如来到客厅,他会按下录音键说:“我现在位于客厅中间,客厅前方有暖气,暖气能正常使用。”一开始,我认为这两件事情非常可笑,直到我的房子出现两次比较大的问题,我一分钱没花就解决了以后,我才深深敬佩这些“古板”的规矩。

一次是我的地板严重变形,需要更换。中介请人评估后,更换费用是2000英镑,近20000元人民币。还有一次是阳台玻璃房的玻璃顶全部裂开、塌落,更新费用也需近10000元人民币。中介看完后说回去检查入住前的建档,如果之前有记录我就不用承担,如果没有,我就必须承担。当时我认为中介就这么一说,我肯定需要赔付修理费。后来中介检查发现“照片”和“声音”建档里都有提到浴室地板有少量不明显渗水情况,并且建档也记录了阳台玻璃顶右角有裂纹。中介公司的人告诉我,这两个情况也许是导致我地板变形和屋顶碎落的原因,他们可以和保险公司索赔,我也许不需要负责。后来,保险公司承担了所有赔款,我家里换上了全新的木地板和玻璃房屋顶,我一分钱没掏就解决了问题。

“住”方面的“蓝”,是规矩烦琐,更是英国做事方式的严谨可靠,为规避未来可能的风险,未雨绸缪,一切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

虽然最后搬出的时候我赔付了一些房屋破损费,但赔付名细写得非常清晰,确实是我人为损坏的,我也付得心甘情愿。

行,遵从计划

英国人的“行”,就两个字:预约。

他们做任何事都需要预约,因为他们喜欢一切事务都在计划和控制内,并一板一眼跟着这个计划走。“行程表”在他们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用小本子记录行程和时间安排,他们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行程被打乱。吃饭也许要提前一个礼拜预约,如果只提前一天或者当天约,别人会不习惯,也会觉得你不够重视这次吃饭。他们可能今年就已经订好了明年的旅行计划。

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凡事需要预约,觉得他们古板,不知变通。例如,课后问老师问题,老师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咖啡时间,你去办公室预约一个时间,预约好我们再讨论。生病去看医生还要去预约,等真正看到医生的时候也许病都已经好了。

“行”方面的“蓝”,是预约,是计划,是对自己时间的重视也是对别人时间的尊重。习惯了之后,我的生活渐渐有了条理。我对时间进行妥善安排,更有效率。

英国文化很“蓝”,有着注重细节、循规蹈矩、防患未然、恪守时间的特点。但也不可否认,英国国民和我们一样,有着红蓝黄绿四种性格,只要你愿意,看懂他们很简单。学了性格色彩,我更能理解英国人,而对于英国文化,虽然守旧和不变通带来很多麻烦,但也是这些规矩和传统成就了现在的这个文明、风度、包容的帝国。

[1]跑道视程(RVR):在正常的天气状况下我们都用‘能见度’来描述我们可以看多远,只有在能见度低的时候我们才用‘跑道视程’,它是指飞行员在跑道上能识别跑道标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