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总是不乏一些性格敦厚的热心肠,他们好像天生就不会拒绝他人。然而,有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多余的麻烦,对不合理或者不合情的人和事加以拒绝就显得很必要。如何才能在不违心也不伤人的情况下婉拒他人呢?或许,拖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谓拖延就是不当面拒绝对方的请求,而是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话,既为自己赢得了时间,也可以让对方认为你是很认真地对待他的请求的。
吴明在一家国有工厂担任车间主任。有一天,来了一位职工要求调换工作。吴明心里很清楚,对方的要求不现实,但他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委婉地告诉对方:“调换工作可能涉及好几个人,我一个人也决定不了。要不我先把你的情况往上面反映一下,看上面怎么回复,到时候我再通知你,怎么样?”
这样的回复可以让对方在心里明白,调换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到时候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上级同意调动,二是上级不同意。这样一来,对方的心里也会有所准备,这比当场回绝对方要好很多。
孙东是一家汽车公司的销售主管,一次和一位大买家谈生意时,对方提出要看孙东公司的成本分析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公司的机密文件,一般是不允许外人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买家已经提出了要看的请求,如果直接回绝势必会影响双方的关系,说不定还会伤和气,甚至失去这位买主。孙东也是位老江湖,他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委婉地说:“哦,这些数据现在不在我这里,这样吧,下次有机会我会带过来让你看的。”
买家听后虽不知真假,但也不好意思再纠缠。至于下次能不能带来,或者什么时候带来,就是刘东自己的事了,再说,到时候对方或许已经没有了再看的兴趣。
事实上,这种拖延的战术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有的拖延可能确实是因为条件不方便,而有的拖延本身就是当事人拒绝的另外一种说法。时间久了,大家可能也会形成一种默契,能够分辨出哪一种拖延是客观的,哪一种拖延是主观的。
有位作家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说邀请他到一个图书馆做一个演讲。作家没有当面拒绝,而是说:“现在还不确定到时候是否有时间,我先查看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到时候如果有时间了我再给你回电话。”
这位作家可谓拖延的高手,他不是说看了之后直接给对方回电话,而是说如果有时间了再给对方回电话,潜台词就是如果没回电话就是没时间了,这也避免了再打电话告诉对方没时间的尴尬。
汪江夫妇原本在一家国企上班,后来因为企业效益不好,俩人也下岗了。后来,他们利用政府的优惠贷款开了一家杂货店,每天起早贪黑,没过多久就把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收入也比以前在企业的时候多出不少。汪江的叔叔整日游手好闲,还经常在麻将桌上赌博。最近因为手气不好,一晚上把借来的500元全输光了。他不服气,想在第二天再赢回来,又苦于没钱,就把目光转向了汪江。来到汪江店里后,他对汪江说:“我最近想买辆面包车,手头还缺6000块钱,要不从你这里周转一点,三个月左右就能还你。”汪江知道叔叔的秉性,如果真的把钱借给他,肯定有去无回。再说,汪江的日子是好过了,但店里的生意还要做,流动资金不能少,如果把钱借出去了也肯定影响自己的生意。于是,汪江就敷衍叔叔说:“我们从银行贷了一笔款,最近利息吃得紧,要不这样,等我们把这笔贷款还上了再借你,怎么样?”叔叔听他这样一讲,自知是拒绝,但也不好强求,便知趣地走了。
汪江没说不借,也没说什么时候借,留给叔叔的都是未知。叔叔即便知道这是对方的推辞,但也无话可说。
可见,将事情用一种模糊的措辞一笔带过,比正面拒绝有效,还不至于伤了大家的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