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自己不想答或者不方便在公众场合回答的问题,如果当面拒绝会很没礼貌,而且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此时,如果采用模糊应对的技巧,既能礼貌答复,也不会给沟通造成障碍。
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到英国进行访问,当时正值英国就苏格兰独立问题进行公投。
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位英国记者就这一事件开门见山地问李克强总理:“请问李总理,您是支持苏格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呢,还是赞成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李克强总理想了一下,说道:“我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也希望贵国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李克强总理巧妙的回答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
在那样的环境下,李克强总理无论说支持哪一方,都不太合适。所以,李克强总理采取扩大概念的方式,表示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也就是说,不管哪一方,在公投前都属于英国人民,结果如何,都是英国人民的选择。李克强总理的这种回答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也合乎外交礼仪的规范,可谓恰到好处。对于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不妨扩大外延,制造模糊的概念,往往可以避开问题核心,又不失礼节。
刘昌毅将军是许世友的下属,打仗勇猛,酒量更是过人。在中国对越南的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夕,他被许世友叫过去,心里面已经在揣摩着可能要去前线打仗了。见面后,许世友啥也没说,直接拿出三瓶茅台,问他敢不敢喝。
刘昌毅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大声地说:“当兵的从来没有敢不敢,只有该不该。硬仗我已经打的不计其数了,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我连命都可以舍掉,还会舍不掉酒吗?”
听完刘昌毅这段慷慨激昂的陈词,许世友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是怕你年龄大了,没了锐气,现在看来,你还是从前的刘昌毅。我马上要上前线了,你来给我当副司令吧!”
一开始,刘昌毅不明白许世友拿酒的意图:如果是用酒来测他的锐气,那么不喝显然不妥;如果是想看他是否贪杯,那么喝了肯定坏事。刘昌毅没有给出明确概念,而是模棱两可地把“敢不敢”的问题转化为“该不该”,既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也赢得了许世友的认可。有时候,拿不准对方的意图,就要模糊应对,为自己留余地。
贵为世界级的豪门望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却以低调、神秘著称。一次,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接受独家专访,主持人问他:“有人说,罗斯柴尔德家族依靠累积的声望和影响力,只和政府做大生意,你觉得这样说准确吗?”
大卫笑着说:“我们家族确实有一个祖训——一定要和国王一起散步。不过,现在的国家都不再是国王的了,对吗?”主持人听后,觉察到对方不想谈这个话题,就转向了另外一个话题。
面对主持人的问题,大卫如果说“是”,那么肯定会让外人觉得他们家族攀附权贵;如果说“不是”,一时半会又无法扭转人们的固有印象,反而会激起更大的讨论。他很明智地用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作为回复:确实有祖训,但时代变迁,今非昔比了。貌似回答了问题,但对方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当面对不好回答的问题时,把肯定的话和否定的话都说一点,但也不说透,会给对方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给出到此为止的暗示。
如果我们所说的话涉及原则问题,就应该严肃一点,态度明确一点。如果不涉及原则,只是社交礼仪上的需要,就要避免正面回答所造成的尴尬或者拒绝回答带来的难堪。当然,这种模糊应对的方法也要看时机、分场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则弃,否则用得太多,势必会给人一种不真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