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让各方都满意

有些人之所以会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的事情,结果造成整个局面的尴尬和难堪。这种情形下,打圆场作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换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用合乎情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对方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也不会中断。

有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敬老晚宴,邀请了文艺界许多著名的前辈。时年90多岁的齐白石在看护的陪同下也前来参加,老人坐下后,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看。看护带着责备的口吻对齐老说:“你总盯着人家看什么呢?”

齐老不高兴了,说道:“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况且她还生得这么好看。”

说完,只见齐老的脸气得通红,弄得大家也都觉得很尴尬。这时新凤霞笑着对齐老说:“没事,您看吧,反正我是演员,不怕人看。”

在场的人都笑了,现场气氛也都缓和了下来。

在这里,新凤霞巧妙地运用了打圆场的技巧,强调事情发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员”为理由,证明齐老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这既让自己摆脱了困境,也给对方找到了行为的理由,从而使交往活动能正常进行。

打圆场的初衷是为了化解现场的尴尬气氛,所以它未必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如果说话者用来打圆场的话可以做到取悦最多的人,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那么,究竟怎样说话能够让这个圆场尽可能覆盖到周围的人呢?

一个大学教授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到语言的魅力,特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会说话,有一天他到我家里来做客,正好赶上那天我儿子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但当时朋友并不知情。在有些人看来,一个家庭同时接待两个互相不认识而且没有任何关系的客人,坐在一起,难免会让对方觉得尴尬。但当儿子领着女朋友走进家门后,朋友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我们四个人听了都非常高兴,只见这位朋友说:“这孩子像他爸,会挑!”

一句加上标点符号还不超过十个字的话竟然同时夸了四个人:首先让孩子他爸高兴,因为自己有眼光;当然,孩子妈也高兴;孩子因为像爸爸一样有眼光而高兴;孩子的女朋友听到后自然也高兴。这样,大家尚未落座,情感上就已经有了共鸣,场面自然会其乐融融。

有时,在某些场合中,双方因彼此不满意对方的看法而争执不休,很难说清孰对孰错。作为调解者,应该对争执双方此时的心理和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不可厚此薄彼,以免刺激双方的对立情绪。当然,调节者也要对双方的优势和价值都予以肯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调节者拿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建设性意见,这样就容易为双方所接受了。

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文娱活动上,教师和员工分成两个小组,每组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再进行评分。表演刚结束,坐在下面的观众就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眼看着活动就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两个小组表演得都不错,那么到底哪个组能得第一呢?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激情四溢,富有创意,应该获得最佳创作奖;员工组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应该获得最佳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主持人因为清楚文娱活动本身的目的在于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文娱活动的激情,而不是在名次上分出个高低。基于这个考虑,在评比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他没有和大家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了两个小组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对两个小组的努力都给予了肯定,结果就很容易地为大家所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