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官方解释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那么道歉就真的只是认错吗?事实告诉我们,认错只是道歉的一个目的,如果在道歉的时候能够把话说到点子上,还可以获得其他好处,比如化敌为友、消除隔阂等。
1755年,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还只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为参选弗吉尼亚州议会的议员,参与了一场辩论。辩论时,一个叫威廉·佩恩的人和他发生了异常激烈的争吵。盛怒之下,华盛顿说了几句冒犯佩恩的话,于是,一时冲动的佩恩就上前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见状,立刻上前将佩恩按倒,打算替自己的长官报仇。但是,缓过神来的华盛顿阻止了部下的行为,并命令放了佩恩,还让他们返回了营地。
隔天,华盛顿托人给佩恩捎了一张纸条,约他到附近一个酒馆见面。佩恩以为华盛顿想和他单独决斗,就应邀前往。令他深感意外的是,迎接他的不是枪支、拳头,而是酒杯。
“佩恩先生,”华盛顿诚恳地说,“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对我而言,能够纠正错误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昨天我就在你身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一时冲动而冒犯了你。不过我相信,你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满足。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可以过去的话,那么我希望咱们可以握手言和。”
佩恩先生欣然接受了华盛顿的建议,后来他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佩恩也从原来的激烈反对者转变为华盛顿的坚定拥护者。
有句老话叫“不打不相识”,可见初始的矛盾、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有可能转变为你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这个契机能否生效,关键看一方能否把道歉的话说到点子上。有些人因为原始的固执加上粗浅的目光,从来都不会主动修补与他人之间关系上的裂痕。或许他心里面认为不过是得罪了一个人罢了,况且还获得了侮辱对方的快感。殊不知,日后在通往前方的路上,给自己设坎的也许正是这个人。相反,如果当初主动道歉,和这位昔日的“敌人”成为朋友,那么你也就不必担心在什么地方会遇到他这道坎。
乔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刚成立的公司给老板做助手。一次,老板突然就冲着乔斌吼道:“再没有比你策划的这个方案更糟糕的了,如果你把它打印出来,我们公司都会成为整个行业的笑柄。”
老板指的是乔斌花了将近一个星期才完成的一个化妆品宣传策划案。乔斌默默地听着,没有为自己辩解,最后说:“方案做成这样,可能跟我经验不足有关吧,我会尽快弥补这个短板的。”
老板继续说道:“方案里面不要体现别的公司的化妆品比这款卖得好,否则会引导消费者都去买那家公司的化妆品了;另外,你为这场活动提出的预算比化妆品所能获得的潜在利润都多,这不是要公司破产吗?”
乔斌回答道:“都怪我缺乏经验,我一会儿就着手把这个方案重新修改一遍。”
“不用了,”老板说道,“我已经在你做的方案上进行了修改。我知道你为这个方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你犯的错误每个没有经验的人都会犯,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以免影响了其他的工作。而且,我相信类似的问题你以后会慢慢解决的。”老板的怒气就这样慢慢平息了,他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发这么大的火。
乔斌说的话不多,但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既承认了错误,也解释了原因。这种方法让听者易于理解,同时也愿意去原谅他的失误。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的道歉不只是承认错误,还要勇于承担责任,为维系与他人的关系做出适当的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