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一》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有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夸盾的时候说它很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穿;夸他的矛的时候,又说它很锋利,什么东西都挡不住。有一个人问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结果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日后人们便用“矛盾”来形容互不相容的现象或问题。事实上,在和他人发生观点碰撞的时候,也要善于从对方的逻辑里面发现瑕疵,然后进行逆向推理驳倒对方。
一天,有个年轻人拜访爱迪生,说想到他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便问他有何志向,年轻人说道:“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液体。”
爱迪生惊奇地问道:“那你打算用什么材料的器皿来装这种液体呢?”
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
很显然,这个年轻人犯了一个和两千年前那个楚国人一样的错误,都太贪心了,结果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思维陷阱。爱迪生正是从对方“溶解一切”的概念出发,指出其最基本的疏漏,自然而然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谁都知道,要发明一种可以溶解一切的万能溶液,就必须找到一个盛放它的器皿,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事实上,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就证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溶液就会因为找不到存放的地方而永远也不可能发明出来。
洞察到对方观点的谬误之处,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能够合情合理地支持这一观点。如果发现其中有矛盾之处,就用逆向思维,将其谬误之处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辩论时,要选择好进攻点,即将其中最不合理的部分拿出来作为突破口,然后从上往下进攻,让其结果难堪。
俄国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受朋友之邀参加一场音乐会。可是音乐会刚上演没多久,赫尔岑就不耐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甚至打起盹来。此时,女主人就坐在旁边,对赫尔岑的行为感到非常惊奇,推醒赫尔岑问道:“先生,难道你不喜欢这些音乐曲目吗?”
赫尔岑摇摇头,用手指向演奏台说:“这些音乐都太低级了,没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很不高兴地对赫尔岑说:“今天晚上演奏的这些曲目可都是流行乐曲呀!”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难道都是高尚的吗?”
女主人显然不服气,不以为然地反问道:“如果这些曲目不高尚,它们怎么会流行起来呢?”
赫尔岑听了女主人的回答,风趣地说:“照你的意思讲,流行感冒也很高尚了!”
在这个故事中,赫尔岑将女主人“凡高尚必将流行”的谬论加以渲染,并以此推导出了“流行感冒也很高尚”的谬论,对方自然无法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