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俗

俗语就是由群众创造,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之所以叫他们俗语,是因为这些话在日常说话中很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低俗。相反,有时候,当我们无法恰如其分地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讲清楚时,可以借助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俗语来解释,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俗语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细究又会发现其富含哲理,不管是用于阐述,还是解释,都会简单明了,还会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为了能够把话说到点子上,巧用俗语固然不错,但是也不能乱用,否则会造成尴尬。下面是在应用俗语方面的一些经验之谈。

1.使用俗语前需弄清其含义

有些俗语的出处比较久远,其实际意思可能和人们理解中的表面意思相差甚远,所以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分清语境、场合。比如,“吃不了兜着走”原是出了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的意思,不能只根据其字面意思来理解。不过,有时候在一些比较自由的场合,和朋友吃饭,开个玩笑,用这一俗语,虽然在语义上不妥,但幽默效果却很好。

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则号召大家在餐馆吃饭不要浪费粮食的公益广告,当时央视有名的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洋就说了句:“吃不了,您兜着走啊。”此语一出,立刻让人们感觉很有创意。

2.运用俗语切忌感情不当

俗语本来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用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整个句子的语境,特别是要明确句子的感情色彩,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弄巧成拙。比如,“老张是咱们厂工作最卖力的,做起事来就像是老牛在拉破车,很让人敬佩。”本来是为了赞美老张的工作作风,结果用了一个贬义色彩浓厚的俗语,反而显得说话的人俗不可耐。

3.运用俗语要分清时机、场合

俗语是民间相传的语句,口语化色彩十分浓厚,因此在做报告、演讲等比较严肃的场合,除非有调节气氛的必要,否则就应慎用。

俗语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都是我们说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过用时须巧妙,它才能真的“不俗”。

下面就列举一些常用俗语及其释义:

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惹出了事或造成了不良后果必须自己承受。

百闻不如一见: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应办法。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指一向聪明的人,偶尔在某件事上犯糊涂。常用来责怪别人办了不该办的事。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吃枪药:形容说话态度不好,火气大,带有火药味儿。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高不成,低不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方可成为出色的人物。

名不正,言不顺: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很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