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你们都傻了吗?——抱歉,但当有人突然对我说“讲讲什么是清晰明确”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四处游历,为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做演讲,并不断地得到对于“清晰明确”这个词更加准确的反馈。

对于我来讲,清晰明确就是简单的有一说一。当我形成一个观点并拥有自己的立场时,通过话语的方式来得到他人赞同。更准确地说,是使我的想法被他人所理解。

如果不这样,开口说话就没有了意义。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好的,问题出现了——我再重新开始思考。在我的和相反的观点中进行判断,要么保留想法,要么改变想法。这有什么特别的吗?对我来说从来没有。

清晰明确是不常见的?

21岁的时候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如何清晰明确地写作》。是的,仍旧是这个话题。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仔细地研究探听、分析状况,想得出结论:为什么有话直说不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明白了:在很多企业中,人们刻意模糊自己的立场,甚至将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他们喜欢通过各种办法探听别人说了什么,然后再见风使舵。想在这种企业中听到清晰明确的意见,比登天还难。

清晰明确的沟通,对企业日常业务的作用显而易见。举个例子,某位在德甲联赛球队工作的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两年前还在其他公司任职的时候听过一次我的演讲,现在很想邀请我再做一次。我说明了什么时间可以以及费用是多少。他说,好的,尽管酬金数目并不容易搞定,但他会尽可能给赞助商解释,并且三个星期内给我答复。这就是清晰明确,我一开始就表明了态度,这位先生也不必在接下来的事情上绕圈子。

挺棒吧,如果事情都可以这样的话。不过很遗憾,这是非典型性的。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就如同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家IT公司的负责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想要重新调整其品牌形象并需要意见,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没有具体的框架。没关系,我开车过去找他,坐下来讨论一切事宜,也包括期限问题。之后我将一份最初的概念草图及说明通过电子邮件发了过去。接下来却是如深夜般的沉寂。第一次跟进是14天后:“有什么问题么?”“不,一切都很好。您会收到我们的答复。”第二次跟进是六周以后:“好的,您的电话我们已经收到了,下周回复您。”“啊哈,我们还需要时间。”“是这样的,负责人病了。”“嗯,我明白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跟进,每次之间总保持着四到六周的间隔。每次都没有明确的同意或反对。你猜半年以后我听到了什么消息?“那个,其实吧,我们现阶段对这个项目还没有预算。但我们确实有非常大的兴趣在将来与您合作。我们会和您保持联系……”

幸好我的衬衣还算宽松,不然这口气憋在胸口,一定会炸裂开来。构思,沟通,然后长达数月的等待确认,这些是完成一份任务的先决条件么?如果在我提出构思之后能听到“我们很抱歉,预计可能会出现如下状况……”,那就完全没有问题,我会接受这个状态并且不会如此紧张。但绕圈子的表达方式则会把我逼疯。当我平静下来之后注意到,其实自己已经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状况了。在业务圈子里打听了一下,每个人,注意,是每个人都回答说:“没错!就是这样!”于是我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了。

最终我决定:我的下一本书要写“如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版这本书是有感而发,我想让大家思考的是,“清晰明确”这个题目意味着什么?对企业而言,清晰明确与避重就轻各自会产生什么影响。我讲述的是责任和义务,是外部与内部的交流沟通。但请注意:我并不是人际关系培训师,这也不是本人际关系训练书。

我写这本书的用意是,要将以明确、诚实、勇气、责任和同理心为原则的清晰表达作为企业战略。

五个清晰明确的原则

只有在开诚布公的企业文化中,人们才能做到清晰表达。在一个企业中,当人们一致认可开诚布公的原则时,才可以引发不间断的思考与交流。如果经营者能够从企业全局层面思考和交流自己的需求,他才能对企业发展一直保持警觉性与批判性。

与此相反,如果经营者沉醉于自说自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危险的。大多情况下,暂时不会有风险,可如果人与人之间从不交流,最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只有当所有人都坚持清晰明确地表达,危险才能在早期就被发现并消除。

清晰明确代表着交流,居高临下的告知是口无遮拦

我邀请了一些不同行业的精英人士,请他们对于“清晰明确”发表看法。这些看法我会原封不动地罗列出来。但同时,我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加以解释。对我来讲,清晰明确意味着交流,居高临下的告知是口无遮拦。

在这个意义上,希望本书能够激起您与其他人交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中激发出不同的意见,并抓住矛盾的实质。就像俗语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人意见一致的时候,那大多是个谎言。

因此,让我们保持真诚,开始清晰明确地表达吧!

多米尼克·穆特勒

2015年春

于科布伦茨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整个企业从内向外都要做到沟通清晰明确。

多米尼克·穆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