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诺丁山》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休·格兰特饰演的威廉住在伦敦西部的诺丁山,拥有一家惨淡经营的旅游书店。自从离婚后,他的爱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这时,他意外地得到了大牌影星安娜的吻。两个人坠入了爱河。
但威廉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不会主动。在两人的交往中,一直是女主角一次次地“主动上门”。因为缺乏接受的勇气,这个自卑的男人一次次地拒绝着爱情的光临。
这样的傻瓜并不是只出现在电影里,生活中为爱踟蹰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女孩来说。在传统观念里,女孩没有被赋予追求爱的权利,她们能选的只有被动接受。她们永远想不明白的是:明明当初都是你主动,为什么最后受伤的却是我?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称为“先动优势”,即在最初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拥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初恋,也许你的初恋对象并没有那么优秀,你们甚至连手都没有牵过。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回想那段时光的时候,仍然会激动不已。那第一个跟你说“我爱你”的人,也总比以后其他追求你的人更加让你印象深刻。
那么,在爱情里,先动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郝文和景甜是一对相爱的情侣,但因为工作关系两人却产生了分歧。郝文学的是播音专业,能登上电视成为一位风光的主播,是他很久以来的心愿。但景甜却喜欢安稳的生活,不喜欢大城市的快节奏,偏向于留在家乡。但两个人都不愿意对方因为自己而放弃心中的梦想。如何才能达到两人都满意的结果呢?
如果我们现在给他们各自的满意度一个赋值。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选择大城市,郝文的满意度为3.景甜的满意度为2;选择留下,郝文的满意度为2.景甜的满意度为3.选择哪个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权衡的最终结果就在于谁先下手,谁先提出自己的想法,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对方会因为不愿意反对你的决定而同意你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
在爱情里有这样一条魔鬼定律:谁先动心谁先死。因为爱情发生时,两人一见钟情的概率少之又少,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方主动,想方设法靠近另一方。你爱他,他没那么爱你;他爱她,她又没那么爱他。先动心的一方,总会对爱抱有太多期望,倾注太多的情感。在患得患失中,很多人就这样与对方失之交臂了。
《诺丁山》的最后,威廉·塞克鼓起勇气,直闯了记者会,关键时刻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最后抱得美人归,这就是进步。爱情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款款,主动一点反而更占优势。把自己的爱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是最安全的感情吗?
但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王家卫的电影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与其被别人拒绝,不如先拒绝别人。”很多在爱情中受过伤的人都喜欢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沉浸在过去的伤痛里,再也不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在他们看来,主动会增加自己受伤的概率,因为只要你主动一次,以后就要永远主动下去,对面的那个人已经习惯了你的付出,如果所谓的爱情只是一个人拼命表现的独角戏,那这场爱情还有什么美好可言?
这些理由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毕竟你还爱过不是吗?喜欢被动接受的人也许会过得容易一些,但他们最悲哀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情感。他们只是等着有人来爱他,如果对方主动,即使这个人他不喜欢,也会被他的爱所感动,最后接受对方。万一这个人收回了他的爱,他就会痛不欲生。不是因为失去了他,而是觉得自己的牺牲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但主动付出的人却不会这样,他们对每一次情感都怀有美好的记忆,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即使有一天爱情消失了,也只是生命里的一个历程,痛苦却美好。
归根到底,在爱情中究竟要做猎手还是做猎物,都没有那么要紧。所谓谁先主动,只是爱情中的一点小伎俩,当两个人准备白首偕老的时候,还会再计较当初是你先动心还是我先动心吗?
所以,不要相信谁先动心谁先死的传言,关键是要看清你所处的位置和态度。如果你不愿意承受爱情死亡和恋人变心所带来的创伤,只想感受对方的呵护,可以选择保留自己的感情,如果你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如果对方不懂得珍惜,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那么,这样的人,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