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其实就是一个走弯路的过程。非要经历阵痛,人才能慢慢长大。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孩子,父母再怎么给他示范如何走路,可是如果他不亲自学着下地走路,不经过摔跤,又怎么能学会呢?别人的经验不经过实践始终都是大脑里虚无缥缈的概念,没有脚踏实地亲自验证的经验等于没有经验。人生中的一些弯路是必须的,因为它会不断地使人在亲身感受中获得真实的力量和进步。
年轻的女人都很害怕留有遗憾,特别是刻骨铭心的遗憾,总是极力地去避免。我们都知道一步错步步错的道理,但却忘记了有些弯路是必不可少的。
张爱玲有一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弯路》就说得十分经典: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有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我们总是喜欢看别人的经验,看别人如何才能不走弯路。这是一个好习惯,同时也是迷茫的根源。为了不走弯路,我们阅览群书,结果却陷入了似乎什么都懂又似乎什么都不懂的迷茫境地。缺少了实践的基础,一切都好像是活在云里雾里的虚无缥缈中。看书的时候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却又不知道该先迈哪只脚了。
小学时学过的一篇叫《小马过河》的课文。小马要过河,妈妈不在身边,它问在河边吃草的老牛:“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它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它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它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它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试着往前走……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它顺利地过了河,把麦子送到了磨坊。
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很多东西,别人说的也许是真理,但是不一定适合自己,非要自己试着尝试过了,才会知道水深水浅。很多的东西,非要亲自体验了,摔跟头了,才会刻骨铭心地记得,才会变得更聪明。长期待在父母怀里长大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些幼稚和晚熟。而那些离开父母保护的孩子,则会在孤独和不断的摔跤中迅速长大,远远地超越于同龄人。
多走一段弯路,就是多记住一个教训,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铺平道路;多走一段弯路,就是多看一段风景,不管景色是不是美丽,都为我们的人生添加了一抹色彩;多走一段弯路,就是多明白了一个哲理,会让你在今后漫漫的旅途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