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赏的女人有好几种姿态,如果非要罗列她们的共性,首先跳脱出来的就一点:独。
前一阵,一个妹妹初入职场,在没有亲朋好友的上海滩摸索打拼,时常在晚间微信我,言语间流露出几丝孤独寂寞冷的感觉。
“每天我都是一个人吃晚饭。下了班总觉无处去,结了婚的同事都着急忙慌地回家看孩子去了。恋爱中的更不必说,男朋友的车都停楼下了,满面甜蜜地跑下去。像我这种新人,也会和别人一一说再见,但总觉得每个人都对你客客气气,敷衍过去便罢了。然后我就觉得晚上挺长的呀,打开电脑也不知做了点什么,就该睡了,明天又是重复的一天。”
我跟她讲得最多的,是两段话。第一段是:好好享受现在的状态吧,若干年后,当你被家务缠身,日日在孩子与工作间绞尽脑汁谋求平衡,还奢想给自己找点闲暇时光的时候,你会特别特别怀念今天。
而且那个时候的你一定会遗憾,为何当年拥有大把可支配时光的时候,有心劲儿上进,有氛围读书,有时间旅行,能交到真心朋友的时候,却日日耽于自怜自艾,什么都没做?
第二段话是:如果你真的觉得寂寞无聊,那至少证明了你安排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
单身打拼的时候,是锤炼自己内心、全方位加冕自我最宝贵的机会,你能不能在别人热闹的背后划出一片寂静园地自得其乐?你能不能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无需打爆好友的电话,也能逐渐让自己平静下来?你能不能在朋友圈里满屏喧哗、晒吃晒喝的时候,十分有主心骨地做自己的事情?你能不能不借助酒精、不借助陪伴,就可以鸡血再造?这都是你可以努力的方向啊。
后来我们联系渐少,再次见到我这位妹妹的时候,是她进入职场三年后。一见面最明显的感觉是,着装风格变了,开始化妆蹬高跟鞋了,完全摆脱了学生时代扎马尾背双肩包的稚气样子。
做事好像也利索了不少,见面的过程中没少接电话,周末被微旅行和谈事儿给约满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说起一件有些棘手的事,她突然很淡定自然地接了一句:嗨,都会过去的。
我看着她的变化,突然很有成就感。
又一个姑娘,变得有力量了。
孤独和独立,共享一个“独”字。这个字,在我看来,是一剂非常珍贵奢侈的药剂,同时也可以描述使用这副药剂之后的绝佳状态。
“独”,在我这里约等于“力量”,有了它,我仿佛可以变成自己和周遭的主宰之神。
孤独是是躲不掉的生活方式
我以为,“享受孤独”这项技能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和生活派来的最强怪兽相抗衡。
为什么这么说?记得我在攻读人类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有个老师反复提过一句话:人类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对一段关系寄望过深。
我理解的这段关系,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人与自我、与生活、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过于依赖父母子女间的血缘亲情,很容易控制欲过强,不分彼此;过于看重两性之间的恋慕之情,很容易在分寸的把握上失去平衡;过于强调自我与物质之间的支撑关系,很容易跨进“物化一切”的疆域;过于信任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丢掉勇气。
总之,很残酷的现实是,人在很多时候,就犹如一个悬在半空中走钢丝的活物,除了意志,没有支撑,没有依靠。
事实上,某一段路,可能连钢丝都没有,全靠意念悬浮着,哪怕再颤抖,再呐喊,再惊慌失措,也不能停。
因为,父母的庇护再绵延,也终不可能伴你一生;对子女的眷恋再浓稠,他们也终有一日会离你远去;纵使获得了神仙羡慕的五十年金婚,也躲不过“与子偕老”之后的永恒分别;一段时期的良师益友,也许曾经念念不忘,却不一定能陪你再坐一站;所谓财富物质,更无非是当下这一百年的一沓兑换券,过期作废。
上面提到的还都是想象中的磐石。其他的,如工作、地位、情绪,这些鸿毛般一吹就飞的,更不会始终属于你。
所以,相聚始终短暂,分别才是长久;“拥有”永远昙花一现,“失去”才是永恒。
那我们还能依赖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能笑呢?
多少哲学家殊途同归地表述过,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很苦。幸福、快乐、享受,都是短暂的。正是因为苦痛不少,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偶尔的甜美。
既然孤独常驻于生活,依赖又极容易受伤,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让自己真的适应孤独,hold住孤独。
有次被人问到一个好玩的问题,“淡定”的反义词是什么?我想了想,我的答案是“大惊小怪”。后来又被问,“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心里蹦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软弱”。
在我心里,“孤独”竟然已经隐隐约约地、逻辑不顺地与“坚强”画上了等号。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我2014年光棍节这天写的,当天我还发了条微博说:真的要祝单身的朋友们节日快乐。不是调侃,而是真心觉得人在单身的时候,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可以为自己谋求很多,可以享受孤独带来的时间、宁静与思考,还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阶段,去积攒你一生都够用的勇气。多幸福的事。
这么说,完全出自于我的切身体会。
每每回想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觉得改变最大、成熟最快的,就是独自生活、打拼的那一段。
一个曾经连独自睡觉都不敢的怂妹,被家人称作“人来疯”的小屁孩,没有热闹和喧哗就情绪低落的多愁善感的文艺女,后来锻炼到可以独自去旅行,自己租房住,和好几任房东斗智斗勇,在陌生的城市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不断地换工作、考学,没有背景,却可以让背影更挺拔……
我对自己在香港求学的日子记忆始终深刻,因为有一段时间真的是挺孤独的。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不愿随便敞开心扉的人,可能也因此而未能遇到可以相知相伴的朋友。
当时我租住在香港的居民区老楼里,每天独自下楼买菜买饭,有时傍晚就坐在一家小馆子里,自己点一份吃的,看着小电视里播放的香港本地新闻,耳朵里灌满旁边桌叽里呱啦的粤语。
那时候对附近每个小店都如数家珍了,却始终觉得非常低落,觉得组成自己生活的每一部分都那么遥远,总是无法亲近的感觉。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发觉自己开始习惯了独自吃饭、独自逛街、独自去上课的状态,反倒好像还挺享受的。我发觉自己吃饭可以思考很多问题,可以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自己逛街可以非常高效有重点地买东西,也可以随意地走走停停;自己去参加一些活动,好像更容易被别人注意到,过来友好地搭讪……
更有意思的是,我还陷入了“变着花样让自己高兴起来”的游戏中,既然受够了每天郁郁寡欢,自然就被逼着学会了哄自己高兴的手段,比如一遍遍地做心理建设,比如主动去结交朋友,比如善于发现有趣的点寻开心……
我甚至是从那个时候起,培养了每天写博客的习惯;还会在下课之后,雷打不动地跑去健身房跑步一小时;为了尽快融入语言环境,早晨一睁眼就打开香港电台把自己吵醒;坐地铁的时候练英文听力以对付那些全英文的人类学晦涩理论。
几年以后,当我跟朋友聊起那一段,她们贱贱地问我,如果当时因为孤独而日日去兰桂坊买醉,或者轻易就答应了一个男生的表白从而整日腻在一起,岂不是能排解很多孤独,从而不辜负维多利亚港“幻彩涌香江”的灿烂?
我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这关首先就过不了,因为那样我损失掉的全是生存技能,比如迅速适应新环境、掌控情绪、扔掉恐惧,还有身处孤独中,却感受不到寂寞的超能力。而在这些能力的锻炼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凭一己之力,把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充实而愉快。
她们可不知道,现在的我这么“盲目自信”,这么“大无畏”,这么“女战神”,有多少都拜那时候锻炼的坚强神经和好习惯所赐。
况且,当年我独自喝着咖啡,坐在星光灯火傻傻分不清楚的维多利亚港边,吹着飕飕的小风,展望未来的内心之爽,日后拿什么我也不换。
你有资格享受孤独么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孤独。能享受“孤独”状态的人,在我看来,是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惹人羡慕的人。
强调一下,我说的“孤独”不是孤僻,也不是孤傲。享受孤独的人,一定也有能力呼朋唤友;但能够呼朋唤友的人,不一定就能享受孤独。
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抽身出来,并且能够随时抽身出来躲在一边的人,一定有一份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
并不始终选择人群,是因为需要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去冷静,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情世故通过手机无孔不入的环境里,“躲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做减法的过程。
而离开喧闹之后,还能够自得其乐并且收获颇丰、重新上路,更是一种本事。
我很佩服那些从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合结束回家之后,还能点一盏灯,静静看一会儿书的人;还有那种明明有更诱人的机会,却还是给自己整理出三个月假期远游印度非洲的人。孤独对他们来讲,是精神享受的必需品,是一种奢侈,某种角度来说,代表了其人在精神出世与入世之间把握平衡的愿景。
出世入世的平衡,此事古难全,现代人做到出世不怎么现实,于是淹死的呛水的疲惫不堪的,都不少见。这时候,如何保持一份孤独,人为划出一道界限,就格外见功力了。
说简单一点,孤独这事儿永远是小众的乐趣,因为浅薄、单调的人太依赖于生活的热闹、人际关系的陪伴等外物带来的刺激和赠予,他们的活力来源于外界输血而不是自身造血。
那么这样的人,就极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被心魔操控。被人重视,心花怒放,被人忽略,整日阴郁;有人陪伴,卿卿我我,乏人陪伴,无聊至极。
如果世上只剩下了自己一人,那么连灵魂都是空空荡荡的了,仿佛没人认可的价值就不是价值,没人响应的游戏便不是游戏。
多可怕的境地。
人最孤独的一刻,莫过于被剥掉外在的一切,年轻、金钱、地位、学历、家庭、父母、子女,然后赤条条地站在那儿——如果这时候还有微笑的精气神,我不由得佩服此人的生活质量真高;如果立刻垂头丧气,我感觉此人以前的日子过得也并不洒脱,甚至如履薄冰。
别对自己太好了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你最怕什么,就给自己来点儿什么。
如果你特别特别怕辣,但有一次你吃了这世上最辣的辣椒,相信你以后再也不怎么怕辣了。
有个英国女人万分地恐惧蜘蛛,听到spider这个发音都会肝胆俱颤,于是一家电视台抓来一只毛茸茸的大灰蛛,放在她面前的瓶子里,每天强迫她盯着看。刚开始她怕得泪流满面,后来每天都看,几十日过后,这个女人竟然敢伸手去摸蜘蛛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你胆敢挑战了自己最软的软肋,你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无所畏惧。
比如你特别怕在陌生人面前讲话,那么就给自己报名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相信那个过程痛苦到不行,但是一旦熬过去之后,你的收获是不用我说的。
再比如你觉得自己就是永远无法跟异性提分手,觉得自己不够果决不够勇敢,那你就真正挥泪斩情丝一回,甭管是哭闹还是上吊,都把自己闷在屋里,一旦分手成功了,你就再也不怕任何渣男会永久霸占你了。
孤独也是一样。想让气质进阶,这是必做的功课。强迫自己欣欣然地与自己相处,找乐子,玩花样,给自己弄本书来看,放段音乐来听,郁闷的时候就是不准别人来参与调解,坚持自愈。
受不了独自吃饭,就规定每周必须自己去吃一顿,还要点上几个好菜,发个微博;觉得自己逛街无法想象,就收拾得漂漂亮亮,打个车把自己扔在大街上,让自己走一天。
甚至,放假的时候,给自己订张机票,出去旅行一次,找那些安全舒适的酒店和路线,背上相机,回来写篇攻略。
记得《拆掉思维里的墙》那本书里,写过一种让自己变得更自信独立的方法,就是“小范围地冒险,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这点我不能更赞同了,只有适当地让自己处在不熟悉、不舒服、不习惯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你才会反复告知自己,你必须学会一个人活着,因为你一生中有很多时刻只能一个人面对。
在我这个北漂小女孩成为人妇之后,面对还算比较暖的暖男先生的日日呵护和陪伴,我依然保持着常常做心理建设的习惯,要求自己保持清醒,保持独立。
我每年一定会安排和好友一起出行的机会;在工作上保持自己的骄傲和奋进;独自外出下馆子的习惯我也还保留着,即使他明明可以陪我;自己逛街的乐趣也绝不能丢掉。
另外,个人的爱好和乐趣可以分享,但绝不能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要有;心情郁闷了自己散散心,争取少给对方身上倒垃圾;在他忙碌的时候,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无聊。
总之,当你抱着享受孤独的状态生活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从来就没什么可怕的。热闹和陪伴,所谓的尊重和关心,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会为纷扰而烦心,更不会为冷清而自怨自艾。
自己的世界里,尚有太多事情值得专注,哪有时间精力为不值得的人与事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