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正在看这篇的100个女人中,至少有40个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我更相信这40个女人中,有30个都知道拖延症该怎么治。
但是,她们还是被这种“绝症”深深地困扰着。
这种病真可笑,明明有药,药也很好找,可你就是耗着不吃,任自己病下去。这真是世界上最“作”的病了吧!
没有人不会列计划,有些人还动用了花里胡哨的效率小本,无所不用其极的管理时间APP,恨不得下一步就是雇个小伙伴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了。
有一次回北大图书馆,静静的自习室里,一个男同学的手机突然开始大声播放神曲《爱情买卖》,艳惊四座。我很震惊地求解释,他尴尬地说,我用了一款软件叫“我要当学霸”,学习的时候打开“学霸模式”,它就会锁定你的手机,让你无法刷微博微信,还会弹出各种吼你骂你的文字,比如“不好好学习,一辈子单身”之类,如果放弃学习,这款还会强迫手机播放神曲,让机主无处藏身……
真是要给这款强大的效率软件跪了……
不过我想说,求救于工具,是一种帮助,但绝不是一种拯救。越依赖于外物,说明你自身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就越匮乏。
不想写东西的人,给他最华丽的实木书桌与比例最舒服的椅子,外加金色的钢笔,他也无法开始;想写东西的人,给他一截破烂的床板与地上的蒲团,外加一只攥不紧的铅笔头,他也写得畅快。
把病连根刨起
我以前在微博上说过,特别讨厌人类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当然,是负面的标签。
有些聪明自信的美女,整天给自己贴“性感”啊,“情商高”啊,“受欢迎”啊之类的标签,结果就真的越来越出挑惹人爱了。
可惜另一些人总给自己贴一些诸如“我很自闭”啊,“我社交恐惧”啊,“拖延症”啊之类的标签,结果就越来越被边缘化,最终翻身无力求医无门了。
何必呢?这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嘛,自己先一枪把自己崩了。
所以,我觉得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起床用冷水抽自己的脸,然后对着镜子笃定地说,我是女战神,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效率高,不像那个谁谁谁(同事啊朋友啊此时尽情代入),上班时间还逛淘宝……我要用逛淘宝的时间,去看几页电子书,一个月下来也能看好几本呢!
心理建设的方法,用好了就是非常卓越的改善自己的办法,但可惜大部分人都觉得不怎么起效,因为你根本没走心,没有深深地相信自己。
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自己软弱无力,那还是别治了,拖下去吧。
用一种病去治另一种病
我记得自己有段时间有个困扰,就是每次想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问候时,这种愿望都会被琐事给冲淡,最终淹没、忘记。一个几分钟就能有爱满满的电话,却总是无法执行。
这件小事最后竟然带给我可怕的影响,比如我会一边频繁地自责,“哎呀我怎么又没给家里打电话”,一边很焦虑地再一次忘掉。
幸亏,我爸说了一句定海神针似的话:以后,只要想起来某件事,哪怕再小,立刻放下手上的事,去把它做了。现在就做!
于是我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后来无论我是在乘车、在泡澡、在行走、在等朋友见面,只要我想起来,就会立刻抄起电话,听一听老人的声音。
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不再是个问题。而且,自己的记性也变好了。
我还发觉有时候双子座女儿的痼疾就得让处女座的爸爸来治。他要求我每次赶高铁飞机,都必须在一般人打的提前两小时的基础上,再提前半个小时。
刚开始我很反感,觉得这简直是浪费生命,要知道一个精心打扮穿得很嘚瑟的姑娘,暗淡无聊地站在候车室里,是非常孤独寂寞尴尬的。但是后来当我经历过几次路上堵车到崩溃,到了车站发现没带手包,或者干脆看错了票上的时间之类的郁闷事儿之后,我发现为无端突发状况预留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我到底在拖什么呢?出门前,二十分钟穿衣打扮拿行李,其实加快点,十分钟也能完成。大不了再拿一本书,在候车室还能看一会儿。貌似还节约了时间。
还有,我爸要求我每次出远门之前,提早两天就把行李箱摆在角落里,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想起一个物品就往里扔一个。这样一来免得出门前慌慌张张还落了东西,二来也可以压缩大规模收拾东西的时间。
要说更受益的,可能是我爸“不准我花时间收拾屋子”这条变态政策。我慢慢长大的这么多年里,他除了叫我名字,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哪里拿的东西就放回哪里去。
拆完快递的剪刀顺手摆在门口,被他呵斥;喝完汤的碗没有及时洗掉,被他碎碎念;在抽屉里翻资料超过5分钟,也要挨一顿讥讽。我爸的人生理念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干净整齐不拖沓,就是最节省时间的行为。
所以,你就理解了,在他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周末大扫除这回事。柜子每层放什么,是既定的;卫生纸用完,是马上要准备好方便下一个人的;看到花草蔫了,今天忙爆了也要浇水;起身离开餐桌,随手擦干净桌子然后把座椅归位;浴室地上有头发,离开前务必悉数捡走。
只要花时间找东西,就说明最近的生活一派乱象,要警惕了。
所以虽然被我爸看守的这么多年,我都很烦很爱撇嘴,但自己成家之后,每每家里来客人夸奖好整洁好干净,我心里也蛮得意的——其实也并没有费什么时间啊!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上述的小细节,都是提高效率、治疗拖延症的思维方式。
总结下来无非就是:重视当下。立刻。行动。
如果有幸还能学到处女座的强迫症和吹毛求疵的细致,基本上拖延症可以改到消失,说不定还能蜕变成一只以高效率著称的勤快小精灵。
提高效率,向古人学习
记得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游览的时候,问随行的朋友,如果古代也有微博和朋友圈,你说老祖宗们还能造出这么精美无敌的文化遗产么?
朋友们都无语了。
答案当然是不能啊。除了后宫的甄嬛和其他百无聊赖的娘娘们,最最适合刷刷朋友圈点点赞之外,那些从事艰苦细致的创造工作的人们,就还是远离这些社交神器吧!
没别的,就是太浪费时间了。
我有个朋友,有天把QQ签名改成:QQ已作废,微信已作废,微博已作废。考研。
我笑了大半晌。
我看他升学有戏。
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内容,特别容易变成小虫子,钻进你的生活、学习甚至一切。然后把你整块的时间,全部撕咬成碎片,拾都拾不起来。
想写个文案吧,本来需要1小时,结果中间刷了3次朋友圈,点了4个赞,在脑子里再盘旋一会儿,最后发现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还没写完。这太常见了。
说是早晨要回个特别急的邮件吧,可惜这周每天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看淘宝,于是习惯难改,先到自己收藏的那家店瞅瞅到底上没上新,打没打折,不小心手一滑,又链接到其他家去。恍然中午了,连邮箱都还没登陆。
发誓要早睡,再超过12点就割腕,结果躺在床上突然发现,今天是周二啊!《万万没想到》更新了啊!也就十几分钟,看完了事!结果左看右看,把整个优酷的更新全看了。
这种悲剧真是人人难逃的,但如果你再对自己那么温柔,那么不舍,再不独裁、变态一把,过几年人老珠黄之后会发现,除了皱纹之外一无所获。
所以我身边的很多高效率女王,都是首先能够驾驭社交工具的。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刷一次微博微信,就不会再打开第二次;工作中只要在写东西,就一定不开浏览器;晚上洗完脸直接滚去被窝,一切带电的坏东西绝不带进卧室;和朋友吃饭,要求自己从屁股挨着椅子到抬起离开,不准掏出手机;坐地铁出租车的时候,戴着耳机听广播节目,绝不刷微博。
说实话,我之前试图狠狠地卸载微博,但后来发现,当你缺乏自制力的时候,没过几天就会重新腆着脸安装回来;但当你真正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时候,即便安装回来你也不会再用。
我们要达到的是第二层境界。那才是持久的有成就感的境界。
我还有一种更神叨的朋友,她们能做到只看微信、微博里最有营养的内容,关注那些传递能量的人,每天把几个精致的订阅号当成闲书来看,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还增长了不少知识。的确,有些订阅号里的文章真是很棒的。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我每天打开微信就一件事,把订阅号上面的小红数字给消灭掉,然后我就不看了。
这种自制力给跪了。我觉得以后无论世界上再出现多么可怕的神器,她也能泰然处之,一笑而过……
拖延症、低效率、社交迷恋,所有标签都只会贴在一只动物身上,这只动物通常连自己都管不住。求求这只动物以后别再谈什么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