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握手来表达问候或是交易成功的庆贺与喜悦时,这就是一种仪式。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沉默的协定,无言的一致,此时如果硬要说话,也只是些冗余啰嗦、毫无意义的套话。
就连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也离不开仪式:先是刷牙,然后淋浴(或者相反);先是煮咖啡,然后穿衣服(或者相反)。一旦出于某种原因我们没有按正确的次序行事,就会觉得不舒服,
有什么事儿不对劲了。
当我们坐到办公桌旁,我们同样需要某种仪式,以便开始工作。看报纸,倒咖啡,削铅笔,开电脑——严格遵循这一顺序。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仪式化的生活,它给予我们难能可贵的安全感。我们不必为了某一特定动作而苦思冥想,一旦确定,恒久不变。仪式是慰藉,是帮助,是深不可测的情感海洋中最后那根救命稻草。天变地变,仪式不变,正是这种稳定性使它如此重要。
让我们记住如下特征:
·仪式不需要苦苦追问理由;
·仪式不会被改变;
·仪式化的行为排除了进一步变化与发展的空间;·仪式不要求个体的决定;
·仪式解除了自我的责任;
·仪式是获得安全感的应急手段。
谁若是用仪式化了的行为来打理自己的生活、那他就再不必担心会有任何变数,他也从此不用操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帖到位。只有当仪式受到干扰或彻底被废除的时候,行为的惯性才会中断,责任意识重新浮现,对某一特定的行为方式必须自主地做出决定。如此说来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正常的)男人们尤其喜欢依赖仪式的力量,因为仪式会替他们打点一切,包括与女性的关系。
而坏男人虽然同样需要仪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出发点和目的地却有所不同。坏男人的仪式不是为了简化与女性的关系,而是要依靠它尽量使这种关系暧昧不清,剪不断理还乱。让他放弃对母亲的报复?放弃对女性的仇恨?抑或说得更本质一些,放弃对自由交流与亲密接触的恐惧?要真是那样他就彻底完蛋了。一旦失去了让生命的马达高速运转的能量,他就如同被抽空了氦气的气球,只剩下一副皱巴巴的皮囊,他该如何再次鼓起飞翔的勇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