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天才和与生俱来的诡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一次去采访这些被欺骗的姐妹们都对她们产生了同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她们都是些聪慧的职业女性,也许可以毫不费力地走自己的路。但她们却自愿依附于这些坏男人,或多或少地用爱慕的目光注视着他们。那么这些逃离自己世界、既不因为钱也不是因为工作而使自己陷入感情痛苦的女人们会怎样呢?她们值得我们同情,因为她们是由坏男人执导的戏剧中的真正的悲剧角色。

米莱娃·爱因斯坦也许永远不理解,她对爱因斯坦来说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她显然犯了个错误,误以为他爱她。不过他也低估了米莱娃。总认为自己能把她培养成一个独立、聪慧、在精神上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女人,这对一个潜藏着对女人仇恨的坏男人来说是大有希望的素材。

尽管米莱娃是公认的才女,但是为了长时间地吸引爱因斯坦,她的举动仍太直率和天真。她对他暗地里的蔑视从不反抗,她的目的是让他失去因残杀而引起的兴奋的刺激和权力之争。他可以把自己的蔑视公开表示,但是这对坏男人来说就好比不加大蒜的酱,淡而无味。米莱娃是爱因斯坦的惟一错误。

原因也许在于,当时的米莱娃已是个不同凡响的人,她好胜心强,聪明能干,因为她上过好几所寄宿学校。她的父亲对女儿要求很高,设法替她弄到了一张特许证,这样她就成了王室高中的编外学生。这是一所纯男童学校,米莱娃就成了奥匈帝国第一个与男生同堂上课的女孩。在那里她被允许上物理课。毕业考试时她的物理和数学成绩达到了全优。

也许米莱娃想发挥自己的才智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她天生髋部脱白,但直到学会走路时才被发现,结果她成了跛子。人们肯定会认为,她遭受的肉体痛苦会对其自我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在由罗杰·海菲尔德和保罗·卡特撰写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私生活》的传记中米莱娃被描写成一个腼腆内向的女孩。

另一方面她在读大学之前已经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能,虽然那时对女性还存在着偏见,但她仍成功地进入苏黎世一所欧洲著名的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她想当一名中学教师。

在当时她是大学里惟一的一个女孩,而且从不让步,如果有可能,她还会与教授争吵。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也在苏黎世上大学。很显然他对大学里惟一的女孩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具有坏男人的第一特性,对当时的人来说他外表看上去不错:身高1.76米,长得不矮,正如他自己强调的,他很潇洒,喜欢用幽默逗女人开心。当时他虽未出名,但已经相当自信了。用其他的话说就是,他有种魅力。当米莱娃与一位教授就试验的顺序安排发生争执时,她认识了爱因斯坦。据传记作者说,爱因斯坦向她示意,让她放心,并建议她把笔记交给他,以便他计算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为此他挽救了她的试验。

在海菲尔德和卡特撰写的传记里这样写着,那时米莱娃爱上了爱因斯坦,出于对这种感情的巨大恐惧,她离开了大学去海德堡。当她回避她的同学时,就要忍受寂寞。为此在冬季学期来临时她又回到苏黎世,重新开始大学生活。爱因斯坦帮助她补上拉下的课。两个人由此产生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碰上一个在智慧方面堪与自己比肩的才女,这对爱因斯坦来说是种全新的体验,这也正是米莱娃吸引他之处。这个聪明的女同学就此成了他的情人。

显然米莱娃还有另一个方面吸引爱因斯坦,她比他整整大三岁,自然担当起母亲的角色。传记作者们写道:“作为女学生她是个好厨师。为了省钱,她自己缝制衣服。她那母性般的爱对爱因斯坦来说是种魅力。他在信中常常赞扬米莱娃用主妇般的勤快、灵巧的双手和持家的热情照顾他。”事实上对爱因斯坦来说,米莱娃使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如果他不写信给她,她就责备他,抱怨他。不管怎样只要他不认真对待她,她就发脾气,让他感受到她的任性。传记作者们引用了爱因斯坦写给米莱娃的信:“对此我受不了了,满脑子都是您活生生的身影。”这是他去看自己的母亲时写信给她的。

当时一切已经明朗,从内心讲他对她的事业很少感兴趣,当她告诉他自己正忙于应付期中考试,并且担心通不过时,他给她写了无关紧要的回信,说她马上会通过考试的,她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会干什么,并赞扬她具有忍耐力。然后就向她大谈自己刚刚在思考的某些物理难题。当她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时,他才想起她还要考试,于是他写道:“您那可怜的小脑袋里装满自己专注的不同爱好。”(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对他来说,她的学习与消磨时间没什么区别,不值得为此而争论不休。这就是典型的坏男人的贬值理论。

为了逃避帮助她,他与自己的父母去意大利度假。然后写信给她:“如果我不会因此给我的父母带来痛苦,那我是多么愿意在您考试时去苏黎世陪伴您。”米莱娃在自己的家乡复习功课,她请求他把她急需要的资料送到她在苏黎世的学生宿舍里,以便她回来后能拿到。可他根本没送去,并声称很忙。

在意大利他也很少花时间想念在苏黎世的女朋友,相反他却经常与旅馆老板的妻妹调情。此外他还邀请一位女熟人去那里看他。他忘记了为他烧饭、织袜、倾听他新的想法和理论的米莱娃。

当爱因斯坦毕业考试成绩刚刚过关,而米莱娃却失败时,他第一次谈到了结婚。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母亲恨米莱娃,也许他想通过这种办法来摆脱威严的母亲。从他写给其“亲爱的小猫”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利用米莱娃来达到这个目的的:“由于我爱上了你,我的父母为此很伤心,妈妈常常痛苦流涕,我在这里得不到片刻的安宁,我的父母就好像我已经不在世了而为我哭泣。他们常常在我面前抱怨,我和你在一起会遭遇不幸的,他们认为你身体欠佳,噢,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你不会相信,当我看见他们是这样爱我时,我有多痛苦……”(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

当其他的坏男人在暗地里蔑视女人时,爱因斯坦却将其公诸于众。他蔑视自己的母亲,可又怕她,无法摆脱她。以后他就把这种仇恨转嫁到米莱娃的身上。不过那时她是他的救命稻草,他的母亲越拒绝米莱娃,他就越对米莱娃产生极大的热情,他和她共同与这个世界抗争。根据传记作者所写,当时的爱因斯坦看上去像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总是反复强调,米莱娃和他都属于精英,显然他害怕她离开自己,因为对他家的敌视她不愿意一直忍受下去。他答应再也不让她生气,不嘲笑她。这些他以前都干过。

他几乎还没使她确信他的爱,就又回到在米兰的父母身边,与她的约定也突然告吹,因此她无法明白他们的关系究竟怎么了。经过几次毫无结果的努力,他总算在苏黎世附近谋到一份有期限的教师职位。这时他完全变了,他写信给米莱娃说:“我是如此渴望重新拥有你!以前由于我紧张不安,因此总是不珍惜与你相处的日子。”尽管如此米莱娃看上去仍很失望,她开始计划没有爱因斯坦的未来生活,如果这次通过国家考试她就回家乡去,她想摆脱他,但是这不合他的意,他立刻告诉她,如果他能使她在伯尔尼成为他亲爱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她还需要自己的事业干什么呢?他继续写道:“假如你知道你对我意味着什么,那么你的女朋友中就没有一个人不羡慕你,因为以我的朴素观点我相信,你将拥有比她们所有的人更多的东西。”爱因斯坦再一次信誓旦旦地对米莱娃表示,他的生活没有她会毫无意义。

过了不久米莱娃确信自己怀孕了。她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将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人世,因为爱因斯坦既没有经济能力,又没有固定的职业来承担婚姻生活的一切开支。她带着两个月的身孕复习迎考,因为这次考试关系到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爱因斯坦则用幻想未来的幸福生活来安慰她,可就是没想到该怎样正确地帮助她。对爱因斯坦来说自己的机会总是比米莱娃的更重要,他在一封信中详详细细地叙述了自己与一位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并抨击了这位教授的论点。最后他只在信的末尾问道:“我们的小儿子好吗?你的博士论文进展如何?”他相信自己会有个儿子。

爱因斯坦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对这个孩子的出生负有责任。相反他把自己标榜为英勇的牺牲者,并写信告诉米莱娃:“他做出了不可更改的决定,尽快寻找一份工作,尽管这工作可能微不足道,但任何科学目标和个人的虚荣心都不能阻碍他接受这一‘次要的角色’。只要他找到工作,他们就结婚。‘但在此之前,我们最好都对此三缄其口,以免麻烦。’”(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

换句话说就是,米莱娃毁掉了他的事业。他不仅常常削弱她的自我价值观念,而且还使她有种负罪感。此外在她怀孕和准备考试的时候,他再次让她陷入孤独,陪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去度假,而不替她解忧,不给予支持。他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还卑鄙无耻,因为他对自己使米莱娃怀孕一事保持沉默。谁会奇怪米莱娃再次失败?

在他继续害怕牵扯进米莱娃怀孕之事后,米莱娃回到南斯拉夫诺维萨特的父母亲家。尽管爱因斯坦仍写信给她,但再一次忘记她的生日。当他设法谋到一个公务员的职位时,他又马上开始关心米莱娃,并且重新提到了结婚。而这个孩子对他来说却没有利用价值。那时他写信给她:“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带孩子,我不想放弃我拥有的一切。问问你的父亲,他是个经验丰富的人,比你这个硬撑的、不切实际的女儿更能看清世界。”(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

米莱娃也许在父母那儿孤独地生下了女儿莉泽尔丝,她的父母通知了爱因斯坦。他很高兴,但没提出看望女儿的愿望,海菲尔德和卡特在传记中写道:“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爱因斯坦和自己的女儿见过面。莉泽尔丝的出生在带给他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主要烦恼,他要首先找机会摆脱这个负担,他对最亲密的朋友也不透露有关莉泽尔丝的事,在几个月之内他的女儿已悄无生息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惟一让他感兴趣的是,怎么样在出生证上登记女儿的姓名,人们是否会追根溯源到他身上。一旦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有个私生子,他就害怕会失去公务员的职务。海菲尔德和卡特写道:“他询问有关的登记事宜使人猜测他打算领养莉泽尔丝。所有出生证明的缺乏表明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了这些预防的措施。”爱因斯坦能够轻松愉快、毫无感情地放弃自己的孩子,这让米莱娃深感震惊。看来那时候她除了忍受别无选择,她为了他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引起了她强烈的依赖性。

有女人肯为一个男人做出如此牺牲,那他应该值得别人为他这样做。除了爱这个男人,难道还有其他解释吗?她的职业计划流产了,惟一的前途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女儿莉泽尔丝出生一年后,爱因斯坦的父亲在临死前终于同意儿子和米莱娃结婚。

但是嫁给爱因斯坦之后女人就再也不是独立的、自作主张和有所作为的人,米莱娃突然变成一个安于现状、依赖性很大的女人,传记作者海菲尔德和卡特引用了她的话:“我觉得我俩的关系比在瑞士更亲密,他是我惟一的伴侣,当他在我身边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这除了向坏男人发出邀请外没有其他的意思,反正坏男人迟早会暴露其本性的。开始米莱娃还能经常与爱因斯坦保持距离,可在她又一次怀孕后,就再也做不到了。据称爱因斯坦很高兴米莱娃制成了莉泽尔丝的替代者。当他获悉自己又要当父亲时,米莱娃正好在自己父母那儿了解女儿的情况。爱因斯坦的反应是:“我为此很高兴,并考虑过,我是不是不该担忧,你又得到了另一个莉泽尔丝,这次不该从你手中再夺走这个孩子,因为这是所有女人的权利。”他在信的末尾写道:“三个半星期已经过去了,温顺的女人不该让自己的丈夫独处这么长时间。不过正如你想象的那样,我们这里看上去还不至于如此严重。你很快会恢复正常的。”这自然是男人的傲慢,但是这也清楚地表明,米莱娃该起什么作用。虽然爱因斯坦让她参与科学理论的创建,同时也从她那儿获得启迪。不过他发表的文章越多,知名度越高,就越不重视她无条件的支持。

当他被聘为日内瓦大学的荣誉博士时,几乎马上又回到以前的生活中。他请一个已婚的女人去苏黎世物理学院看他。米莱娃掌握了证据,并坚信自己的丈夫遇到了麻烦,至少她信任他。于是她怒气冲冲地写信给这个女人的丈夫。事后爱因斯坦获悉此事,他为米莱娃的举动向这位丈夫道歉,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写道,他强调对方太太的举止完全值得尊重,而自己的妻子因为嫉妒犯下了可以原谅的过错。

爱因斯坦对米莱娃非常生气,人们会认为,米莱娃出于嫉妒而当场抓住他的把柄。米莱娃应该感觉到,爱因斯坦再也不需要她了。米莱娃给予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的热情指点和忠诚都被他忘得一干二净,这不足为奇,他把以前被他称为任性的女人驯服,使她变得无聊。

在这段时间里,当爱因斯坦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时,其坏男人的本性更加暴露无遗。米莱娃再次怀孕,难道她认为靠这个办法能拴住爱因斯坦吗?如果真是这样想,那她就大错特错了。汉斯·艾伯特、爱因斯坦的大儿子回忆说:“我并不认为,当我和弟弟还是婴儿时,父亲会特别关心我们。不过据母亲说,他是个不错的临时保姆。”(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

这看来也是典型的坏男人的举止模式。我们再想想布莱希特,他也不是个周到的父亲,只知道使人怀孕,却不承担责任。

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米莱娃完全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迄今为止维系他们关系的科学讨论也被爱因斯坦渐渐地取消了,他现在情愿在外面与同事和学生进行讨论。对米莱娃来说这是一种明显的拒绝,他也是这样夺走她最后仅存的一点自我价值观念。死心塌地依赖这个坏男人是米莱娃的错。这让爱因斯坦无法忍受,于是他让她独自呆在家里碌碌无为,自己则去欧洲做报告,开讲座,与名人会晤。每当家里来客人一讨论某种理论时,他就让她去厨房。爱因斯坦几乎从不在家里度过一点点的空闲时间。

当米莱娃仍在抱有希望,只要自己在家相夫教子,一切就会太平无事时,爱因斯坦早就移情别恋了,与表姐埃尔莎确定了关系。埃尔莎离婚后带着两个女儿住在柏林。这个埃尔莎特别擅长家务活,“埃尔莎喜欢关心别人,为他们烹饪,让大家开心。”(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用其他的话说就是,爱因斯坦在把米莱娃变得渺小、身心疲惫不堪、最后一无是处后,又找到了一个母亲替代者,可是他又与埃尔莎的妹妹葆拉调情,紧接着又向埃尔莎保证,葆拉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我只是很难理解怎么会对她感兴趣,”他写信给她,“原来很简单,她还是个女孩,年轻、热情,这就足够了,其余的是可爱的幻想。”这个坏男人还让埃尔莎问候她的妹妹。

他与埃尔莎的关系几乎没什么发展,她就拒绝了他的感情,他像英雄般地离开了她,也不强调自己有多痛苦。结果他们分手的后果得由米莱娃来承担,他们的朋友甚至认为,爱因斯坦对米莱娃动粗了,传记里也明白无误地写着,藏在耶路撒冷的离婚证上提到了暴力。

紧张的婚姻又维持了一年,然后,爱因斯坦和埃尔莎重修旧好。碰巧他在柏林得到了一份差使,这正中他的下怀。

爱因斯坦又开始实施重复强迫,他与埃尔莎的关系是与米莱娃的翻版。他很容易受到埃尔莎母亲般的呵护,并欺骗她说,只有她才值得分享他的世界。不过当她要求他履行诺言时,他马上就退缩了,并解释说,离婚没这么容易。

米莱娃带着孩子们逃出柏林,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的身边。他对他们婚姻的失败丝毫不感到内疚。他寄钱给她,并诅咒她不得好死。米莱娃仍常常依靠他,不愿离婚,她害怕未来,人变得意志消沉,处于恐惧中。

当然对爱因斯坦来说一切很清楚,他猜测他的妻子为了阻止离婚而装出这付样子欺骗大家。他写信给一个朋友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米莱娃使出浑身解数,“你自然不会想到这种女人诡计多端。”(摘自海菲尔德和卡特的传记)

为了让自己自由,他提出只要米莱娃同意离婚,他就把即将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给她。虽然他还未拿到这笔奖金,但显然米莱娃总是相信他。离婚后刚过四个月,爱因斯坦就与埃尔莎结婚了。几个月后,他的相对论闻名于世,可是对参与研究这个理论的米莱娃来说,荣誉来得太晚了。

几年后他写信谈到了她那有根据的嫉妒,认为她是病态的,并伴有典型的仇恨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