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不无悲怆地大发感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客观地说,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
1.激情如海水退潮
随着婚姻这一法律形态把两个人的关系固定下来之后,浪漫的爱情必然褪色。那种一见钟情、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的状态,再也不可能持久下去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先前从来不会出现的大量家庭琐事。这些事,既不好玩而又日复一日。如果说,那种浪漫的恋情在结婚的初期还尚未完全消失,但随着婚龄增长,激情必然会递减。这个责任不在婚姻,因为这种感情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是不可能持久的,时间久了,奇遇必然会归于平凡,陌生必然会变成熟悉,新鲜感必然会消退。用我们的话来说,你不可能总是处于催眠状态,你总是要回归到清醒的、现实的意识状态之中的。如果有谁还想延续催眠中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望。
有位作家把恋人比作借来的“书”,令人好奇而动心,总想一口气将它读完;而把结婚后的爱人比作自己买来的“书”,想的时候就去翻一下,不想的时候就将它搁置一旁,因为这“书”已经是自己的了。结论是:爱情生活激情汹涌,婚姻生活静如止水。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爱情一旦步入婚姻,就会在婚姻中慢慢“老”去,原先的浪漫激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生活中的诸多琐事所扰,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清醒。
再来看一篇网文。
我和月美相恋了三年,终于在去年10月走进了“围城”,我们两人在恋爱时亲密无比,经常看电影、逛公园、说情话、发短消息,恩爱无比,甜甜蜜蜜,做着所有相恋情侣们做的事情。那时,即使我上班很忙,也会抽出时间来煲电话粥,轻声慢语,叮嘱她吃饭、下班回家小心、睡觉关好门窗等,感觉两个人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情,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在去年夏天,我单膝点地,凭着鲜花和钻戒,彻底征服了月美,于是我和月美开始张罗着结婚,装修房子、买家具、拍婚纱照、发请帖、准备蜜月旅行,一切都忙得不亦乐乎,“十一”我牵着她的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并许诺“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初入婚姻之门,两人很是激动,蜜月期情意绵绵,颇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但是,当婚假休完,我们开始正常上班以后,情形就变了。谈恋爱时的浪漫、卿卿我我、郎情妾意,转化成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这种平淡的日子,又加上我工作挺忙的,公司离家又远,每天回来都感觉很累,谈恋爱时的那种生龙活虎的精力似乎不复存在了。往往吃过饭,洗漱过后,上床看会儿电视就睡着了;有时兴致来了,也会上上网、打打游戏。月美感到,我对她的爱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有时她问我几句,我只会回答是与不是,仿佛没有什么精神,也不太愿意回答。有一次,月美问我:“我们周末回我妈家好不好?”我答道:“是!”月美有些火了,说:“我问你好不好,你怎么回答‘是不是’,是什么意思啊?你是不是烦我了,哼!我看我们谈恋爱的时间这么短,这么快给你追到手,你当然不会珍惜。”当时,我听了,也不相让,说:“你不知道我工作很累吗?一点也不知道体谅我,这些小事,你安排一下不就行了。”月美听了,就更加生气了,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之后一段时间我们便陷入了“冷战”。虽然过段时间就恢复了正常,但彼此心中留下了“心结”,经常会为一些生活琐事产生口角,常常“冷战”。我知道我们彼此还爱着对方,但婚姻却一直在这种危机中过着。
2.不能延续的新娘情结
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被一个潜意识里“婚礼就是爱情的完满结局”的社会迷梦所催眠了。这个社会迷梦就是“婚礼迷恋”。小时候我们都是听灰姑娘、白雪公主的美好童话长大的,这些童话故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盛大的婚礼标志着故事的美好结局。童年里的故事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播撒出了美好的种子。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是相爱的人最后结婚了,举行了婚礼,就是尘埃落定了,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幸福的。但对婚后的现实问题没有做好准备。
婚礼是不是美满爱情的最终结局?熏陶我们长大的美好童话故事没有对此向我们交代。但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让我们在潜意识里产生了爱情的最终结局是美好的婚礼这一欺骗性结论。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对涓生和子君这对夫妇婚后生活精彩的描写,将女人对婚礼的过度迷恋体现得淋漓尽致。
涓生已经记不清楚他当时向子君示爱的场景了,然而子君什么都记得,能滔滔不绝地背诵他的言辞。他求婚时的场景,子君可以描绘得栩栩如生,不会落下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子君就要求涓生把当时的场景重新温习一遍,然后由她纠正、补充。涓生像是一个学生一样被质问、被考验。
妻子热衷于反复和丈夫描述求婚的情景,并让丈夫不断地配合自己,以至于发展到了一种对求婚的痴迷。其实,很多少女也同样做着一个长长的婚礼梦。不断地在脑中描绘着,穿什么颜色的婚纱,摆什么样的喜酒,怎样求爱的场面。很多女人中了童话故事里婚礼这个大型的催眠术。因为童年听来的浪漫爱情故事都是以圆满的婚礼为结局的,许多浪漫的故事也只是写到婚礼为止。在我们早年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成年后的我们对宛如童话般的婚礼如此迷恋。很多女孩被“新娘”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了,因为在婚礼的当天,她可以成为童年时童话中的主角。
然而这个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存在。结婚的当天是新娘,第二天就是老婆了。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婚礼的短暂。
“新娘”这个身份有很大的吸引力,女人多半患有新娘情结。这个愿望如果在不理智的时刻被调动了,就会作出不理智的决定。比如,当今“闪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男女一见钟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婚。在对对方缺乏实际了解的情况下,仅仅凭着一时被浪漫催眠的头脑和直觉草草地步入婚姻,由于如同闪电般的快,所以称作闪婚。“闪婚族”认为,如果说浪漫的爱情是一树的花,那么婚礼就是爱情之花开到荼糜。细看一下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里面令人惊喜的婚礼竟然都是闪婚。“王子看见水晶棺材里的白雪公主,觉得她就是他要娶的人。”“王子和灰姑娘跳了一支舞。灰姑娘匆匆走后,王子拿着灰姑娘的一只水晶鞋,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娶这个女人。”
但是,从盛大婚礼的催眠中醒后,该如何去走日后的路,童话中没有交代,美好的童话故事一般只写到了婚礼为止。“在大臣们的护送下,在全国百姓的祝福中,她将成为,王子的新娘。”
戴安娜王妃的故事见证了灰姑娘的婚后生活。轰动世界的婚礼,最后以众所周知的悲剧收场。婚礼,只是婚姻的开始。真正的生活中,婚礼并不意味着大团圆的结局。
婚礼只会延续几个小时,而婚姻却会延续一生。邓肯和俄国诗人的闪婚,婚后产生的痛苦是两个天才早逝的直接原因。某个女明星的大型婚礼曾经轰动中国,最后也是以草草离婚收场。曾经这些举世羡慕的对象,这些盛大轰动的婚礼,迷倒了不少心存幻想的年轻人。
分析女人对婚礼迷恋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女性最原始的欲望是被拯救。比如,灰姑娘由王子救出了后母的阁楼,电影《风月俏佳人》里茱莉亚·罗伯茨提到长发的公主被王子救出城堡。在潜意识里,女人错误地以为只要有一个看似王子般完美的男人,给她们披上洁白的嫁衣,就意味着可以从从前的痛苦中解脱,可以不再努力,不再辛苦追寻。正是这个逃避现实的迷梦,催眠了她们的头脑,实际上,这是性格软弱的体现。
3.审美疲劳与“性趣”下降
只要是真心谈情说爱的人(所谓坠入爱河的人),不可能有完全清醒的,当然完全清醒也就没有味道了。不仅自己感到没意思,对方也会感到没意思。也正因为如此,爱情才会成为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除了我们在前面已作表述的种种心理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不会消失的因素就是“性”。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缺失性需要。缺失性的需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生理上将无法获得平衡,心理上也将感受到焦灼与不安;二是这种需要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例如我们吃完午饭后的确是饱了,不想再吃了。但到了晚上又饿了,还得再吃。这种需要既与生理有关,又与心理有关。作为一种本能性的冲动,当它与其他心理元素交织在一起,再在环境的催眠作用之下,它的确会表现出一种不顾一切的特征,出现一系列为爱而癫狂的现象。
同样的道理,在婚后,由于“审美疲劳”的出现,对特定对象的性兴趣就会下降,“性趣”的冷却,有助于相对清醒地、客观地认知对方,这时就会觉得对方原来并不怎么样了,进而导致亲密度下降。所以有人认为,婚后五到十年是婚姻的危险期。如果过了这个危险期,爱情将向亲情转变,性的重要性随岁月的流逝而显得重要性降低(不能视为是生理功能下降的原因),互相视对方为亲人,甚至是自己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时产生的就是另一种新的甜蜜了。
4.婚姻使人恢复了视力
恩格斯说:“爱情是盲目的,婚姻很快恢复了它的视力。”这句话是十分贴切的。
在结婚之后,两个人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不像婚前那样,可以不考虑很多事情,只是全心全意爱对方就可以了。在一堆票据面前,在锅碗瓢盆的打击乐中,就好像一场梦醒了,一个盲人复明,一个聋子恢复了听力。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魔法术失效了,公主变回了灰姑娘,南瓜马车变回了小老鼠。面对着这个眼前曾经爱得死去活来,和自己曾经海誓山盟的人呼呼大睡,臭袜子摊在枕边,上厕所、换衣服都不关门。从前争着抢着干家务,现在你推我让谁都懒得打理。怎么也回忆不出眼前这个俗不可耐的人就是曾经和自己花前月下的那个浪漫得让人要去死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多少次我们会在夜半时怔怔地看着这个面目可憎的人,像是舞会回来的灰姑娘抱着小猫坐在暖炉前,喃喃地说着:“难道这是梦吗?那辉煌的王宫,那亲切的王子?”从前两个人的感情就像是在天堂,而现在连人间都不如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其实,我们是从婚前的潜意识类催眠状态回归到了日常的意识状态。以前,我们将对方的懒惰、脏乱视作可爱的小毛病,怎么看怎么都是美的。现在,再去看对方这些曾经可爱的小毛病时却变得不可忍耐。我们听见这样的话绝对不会觉得陌生:“我怎么这么不长眼,当初会看上你!”这还不是最难听的,还有破口大骂对方流氓骗子的。其实,我们不是被对方蒙骗了,而是被自己潜意识里编织的迷梦催眠了。我们用自己的幻想把对方美化了,然后爱上了自己的幻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但我们在恋爱时偏偏认为对方是天下最完美的人。琐碎现实的日常生活把我们从那个美好的催眠状态中硬生生地拉了出来,现实的生活扼杀了自我陶醉的权利。因此,婚姻仿佛成了爱情的坟墓。
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还有一位哲学家对年轻夫妻们说过:“你们自以为相互之间在婚前已经十分了解了,其实,你们在结婚以后会发现在枕边睡的是另一个人。”其实,真正的危机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对恋爱与婚姻这两个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正确认识。爱情是浪漫的,爱情中充满了激情。但那种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的状态,可能持久吗?也就是说,你会总是处于催眠状态吗?不可能,也不好。浪漫式的爱情不可能成为婚姻的基础,如果婚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就是等于建立在沙滩上,建立在激流上面,婚姻怎么可能牢固呢?
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爱情是形而上的,受理想原则支配,婚姻是形而下的,受现实原则支配。爱情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婚姻是对现实社会的参与。爱情是一种短暂的激情状态,婚姻则是长久的共生状态。早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是因为很多人中了恋爱时期的催眠术,把婚姻想成天堂。从恋爱到婚姻,实际上是从类催眠状态回归到了正常的意识状态。你眼中的世界没有发生变化,是你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只要是真心真意谈情说爱的人,不可能是完全清醒的,完全清醒的,也不是真正的恋爱了,只有处于无意识层面的爱情,才是最真挚的。
周国平说,好的婚姻是人间,坏的婚姻是地狱,不要指望在婚姻中寻找天堂。花无百日红,你不可能总是处于催眠状态,你总要回归到清醒的、现实的意识状态之中。如果有谁还想延续催眠中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如果企图天天过天堂般的生活,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望。失望到尽头,有的人是绝望,如自杀、离家出走、出家等。有的人虽然维持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心灵早已枯寂,不再有希望和激情。
如果你愿意接受我们的劝告的话,那么我们要说:恋爱时是恋爱时的活法;结婚后是结婚后的活法。恋爱时你不可能清醒;结婚后你也不可能不清醒。
这就是现实,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