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闪恋:爱在一念之间

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

——网络恶搞

闪恋,又称一见钟情。这是一个美丽的话题,这个话题总会引起很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那是浪漫的,一生可遇不可求的,是自己向往的获得爱情的方式;有人认为一见钟情并不可靠,不可能见了第一面就会爱一辈子,只有短暂的激情不会有长久的幸福。不管你持什么样的观点,一见钟情的场面不仅出现在荧屏上,而且也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段一段地上演,已经客观地成为爱情方式的一种。

23岁的女孩晓晓,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遇见大她6岁的男孩才伟,顿时心生爱慕,平时大大咧咧的晓晓突然变得淑女起来,平时的大嗓门不见了,开始小声小气地说话,举手投足都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两人互留手机号码后,频繁短信联系,晓晓无论在做什么总是感觉手机在响,不停地掏出手机看。不知情的朋友以为她出现了神经问题,知道的朋友感叹目睹了一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催眠。

一见钟情,出自清末时期墨浪子的《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一见到你就爱上了你,在心中感慨无限。指男女一见面就产生爱情,比普通爱情来得更迅速,爱得更深刻,时间更持久。在电视剧《还珠格格》最后一集中,箫剑见到晴儿的一瞬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仅在影视作品中,现实生活中也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扫过人群,喧喧闹闹,看见了那一张脸庞,从此便目光黏住,心中豁然开朗,然后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一见钟情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和激情,会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狂喜和欢愉,一见钟情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尤其是在一见的那一刹那。在电影《非诚勿扰》里,舒淇和葛优第一次约会。舒淇对葛优说:“一见钟情不是看,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我一眼看上了你。而是味道。彼此被对方的气味吸引了、迷住了。气味相投,你懂吗?”葛优的回答很搞笑:“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凑上去一顿乱闻,可能吗?”舒淇对此作出了精确的回答:“不用凑上去,相同的味道隔八丈远,你都可以闻得到。不只是吸引,更是一种迷恋。其他的都排斥。”

可见,“一见钟情”不仅仅用眼睛看,还要有多种知觉通道的感受。一见钟情和普通爱情是有差别的。首先是时间之差。“一见”,即刚一看见之意,快到“瞬间、即刻”。对方的相貌一进入大脑,立刻产生反应。爱神丘比特的箭速有多快?答案是要多快有多快。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见钟情只需3秒钟。普通的爱情要仔细观察,端详,试探,权衡,这工夫恐怕是3个星期甚至3个月都不能完成的。

其次是爱的程度不同。一见钟情后的人,马上便一心一意、非常明确、单向表达爱慕。这种钟情是深情的,尤其是当知道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时候,便更全身心地投入,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自己有震撼性的影响,情感波动很大,投入的理智成分较少。普通的谈恋爱投入理智成分相对要多一些:首先是“谈”,这得花上一段时间,谈得还不错便进入“恋”的阶段,然后恋到了一定程度才开始“爱”的阶段。一见钟情不一定会带来幸福,但却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而且很多人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爱情方式。很多人也通过这样的一见钟情得到了真爱。

心理学家指出,由一见钟情过渡到持久的钟情,是婚姻最牢固、最持久的匹配。

著名作家钱锺书的妻子杨绛在到清华大学借读的时候,刚到北京的当晚,就遇见钱锺书。两个人只是打了个招呼,便各自走开,一句话也没说,但是从此却彼此难忘。钱锺书表弟的好友费孝通一直在追求杨绛,表弟看出两个人的心思,所以告诉钱锺书杨绛有男朋友,又和杨绛说他的表兄已经订婚。但是钱锺书还是有意要和杨绛交往,写信把她约出来。见面后,钱锺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的第一句话是:“我也没有男朋友。”后来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长达60年的爱情生涯,是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丘比特与月下老人

所有进行闪恋或者崇拜闪恋的人,心中几乎都有一个信念:我们的婚姻冥冥中有神做主。西方有丘比特,本土有月下老人。信奉土的或者信奉洋的均可,反正他们都是神。这些神定下我们该和谁恋爱,该和谁结婚,因此时间长短不重要,了解程度也不重要。有人形容一见钟情的人们是被丘比特的箭射中了,因此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因此才会有很多人在形容自己陷入爱情的那一刻时,用上这样的句子:“丘比特的箭射中了我的心。”

既然闪恋者都崇拜这两尊神,我们还是来介绍一下他们吧。

厄洛斯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弗洛狄忒(维纳斯)所生的儿子,罗马名字叫丘比特(Cupid)。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中,最叫人无可奈何的,就是小爱神丘比特。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有一头非常美丽的金发,一张雪白娇嫩的脸蛋,还有一对可以自由自在飞翔的翅膀,丘比特和他母亲爱神一起主管神、人的爱情和婚姻。他有一张金弓、一支金箭和一支铅箭,被他的金箭射中,便会产生爱情,即使是冤家也会成佳偶,而且爱情一定甜蜜、快乐;相反,被他的铅箭射中,便会拒绝爱情,就是佳偶也会变成冤家,恋爱变成痛苦,妒恨掺杂而来。据说丘比特射箭时眼睛是蒙起来射,因此人们说爱情靠缘分。小爱神的箭无论神和人都抵挡不住,他曾经用金箭射向阿波罗,用铅箭射向达芙妮,结果令阿波罗闹失恋。很多的爱情故事都是因他而起的。他每天背着他的箭袋飞来飞去,一会儿把金色的箭射向这个,一会儿又把铅色的箭射向那个,搞得众神晕乎乎的,一出出爱情的悲喜剧就不断地出现。

本土的爱神是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我们中国的爱神月老,便没有那么暴力,他是用红线牵住有情人,月老的红线将哪两个人搭上,哪两个人便相爱。月老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韦固,一天他外出郊游,当晚在城南的一家旅店住下。晚上,韦固乘月散步来到后花园,见一位老人背着锦囊正在月下看书,忙上前施礼,问看什么书。老人笑道:《婚牍》也。韦固心想《婚牍》定是记载人间姻缘的书,又见那锦囊胀鼓且发红光,便叩问其中装了什么。老人微笑道:“红绳子也。”韦固又问:红绳子何用?老人从囊中掏出一根红绳,当空一晃,只见一道红光在韦固的脚下绕了一圈,然后朝北而去。老人告诉韦固,此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异域,此绳一系之亦必好和,终不可违也。韦固见自己的婚事已定,赶紧问自己婚配何人。老人答曰:“店北卖菜老妪之女也。”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天,韦固起早梳洗打扮一番,赶紧找到店北卖菜老妪,特意询问她的女儿,见到的却是一个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相貌丑陋的三岁女孩,不禁火起,竟拔剑刺去,女孩惊呼,老妪高叫,韦固弃剑而逃。

十几年过去了,韦固已成为一名武将,娶相州刺史王泰之女香娘为妻。洞房之夜韦固揭开香娘的红头盖,见妻子貌美非凡,又见眉心贴着一朵红纸剪的小花,问其缘故。听香娘叙说,方知香娘就是当年卖菜老妪之女。夫妻如梦初醒,从此恩爱有加,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至终。以后,民间就把“月下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事见唐朝李复言的志怪小说《续幽怪录》)。

你看,人家月老说:此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异域,此绳一系之亦必好和,终不可违也。这个绳子连起来的就是结婚的两个人,即使两家是仇家,贫富差距大,或是相距甚远的两个人,最终都会走到一起,这是不可违抗的天意。这话说得多有力量,让那些一见钟情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引用。

神是由人造的,是出自人的某种愿望而造的。陷入爱情的人们被美好的感觉所包围,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这样的感觉,于是宁愿相信有神灵的存在,将自己和心爱的人以某种方式绑定在一起。

并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都能过渡到持久的婚姻。不然婚姻登记处那里,也不会有一半是去结婚,一半是去离婚的了。这些被丘比特的箭一箭射中的人们,有的是得到了祝福,有的似乎得到了诅咒,而月老的红线也往往有搭错的时候。被爱情催眠的我们,宁愿相信一见钟情的刹那是月老或丘比特的撮合,而随着恋爱的告终,又宁愿怪罪月老或丘比特乱点了鸳鸯,鸳鸯成了“怨”“殃”,或是自己遭到了命运的齿轮的报复,也不愿意相信是自己的原因,尤其是当自己处于恋爱的催眠状态下,连自己是怎么想的都不知道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让人又爱又恨的一见钟情的种种成因吧。

生物学的原因

一见钟情,从生物学原因上看,是体内化学物质的迅速分泌所致。心理分析学家迈克尔·利博维茨在《爱的化学》中写道,人们常说“坠入情网”,我们这个物种从化学物质中所得到的奖赏,也许正是对这种说法的诠释。因为在这种状态中获得的巨大快乐,以及在性爱中的巨大快乐,似乎与某种化学物质的增多有关,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苯乙胺,一种类似于苯异丙胺的物质。这种化学奖励很可能就是使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在照料婴儿时感到快乐的因素,也是相爱的人感到满足、快乐的原因。

在电影《女人不坏》里,介绍了一种化学物质费洛蒙,这种物质既可以通过在身上加入化学物质产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自身产生。正如《心理月刊》中某篇文章所说的:初次相遇,你和对方的身体就已经交换了很多信息。这就是信息素的作用。这是人类从爬行动物阶段继承下来的动物特质,一般分布在腋窝下、生殖器和乳头的周围,它所传递的信息会完全被对方一种腺素感知。另一种生理表现就是,当我们处在愉快的心情中时,会容易爱上你遇见的那个人,因为你会将这种美好的体验转嫁给那个人,认为是那个人带给你美好的感觉。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如果一种刺激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应,那么可以将另外一种刺激和这种刺激建立联系,一旦建立牢固的链接,当另外一种刺激出现时,这种同样的反应也会出现。当在你的神经系统里已经建立了“这个人给我带来美好的感觉”这样一个反射时,这个人第二次出现的时候也会给你带来美好的感觉。以后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你带来美好的感觉。

非汝之美,美人之贻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比任何推荐信都有力的证据。外貌的美仅仅使人悦目,神态和风度的美震撼着人的灵魂。以此可见,容貌之美在第一印象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一见钟情往往发生在俊男靓女之中。那些容貌平常者往往是因为风度、学识、才华等日久生情。古希腊名妓弗里尼被指控犯有不敬神之罪,审判时,律师解开她的内衣,法官们看见她美丽的胸脯,便宣告她无罪。或许这个故事有些极端,但是在遥远的古希腊,人们是尊重美、热爱美、欣赏美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在美丽的事物面前往往是束手无策的。这个古代故事也告诉了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丽的催眠作用是多么强大。

有些人因为拥有美丽的外貌,一下子便得到了对方的爱。在这里,首因效应的催眠作用必不可少。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对遇见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第一印象,你会对有些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觉得她怎么看怎么顺眼,总想留下联系方式日后继续交往。对另一些人的第一印象很差,觉得这个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一见就心烦”。对一些人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见面之后很快就忘记了。第一印象在头脑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那些你看着顺眼的人,会一直交往下去。那些一见就烦的人,你会有意无意地躲着他(她)。

那些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的人,也不会在日后注意他(她)。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著名台湾歌手伊能静在某电视节目中爆料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小的时候家庭贫困,母亲把她交给养母抚养,由于很小的时候第一印象里的妈妈是自己的养母,在她稍微长大后母亲到养母家里看她,买很多的零食给她吃。她根本不认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和自己有任何关系,心中还很纳闷:“这个阿姨怎么总来我们家呀?”在母亲后来将她接回家里住之后,她还一个人走了5个小时,终于走回了养母的家里。在伊能静幼年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坚信她的养母才是她的母亲。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最初的交往印象关乎着全局,最初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在第一次之后有第二次,是否还会有接下来的无数次。一般来说,对于男性来讲,风度和衣着会成为女性首因效应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女性,容貌和身材则占很大的比例。有人说,美是一张最好的名片。美丽的外表,成为一见钟情的撒手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表里如一”的。很多一见钟情的人后来抱怨“当初都是被你的美貌迷惑的”。“唉,你这个妖精,用你的外表欺骗了我的感情!”无辜也好,有意也罢,为什么人们来不及关注对方的内涵,却对美貌如此的青睐?这是晕轮效应催眠了我们。

晕轮效应前面已有所介绍,是一种扩大化了的心理倾向。所以,尽管我们总是在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在潜意识中,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秘密的概念:美丽的人是好的,丑陋的人是坏的。长相好的人各方面都应该顺利,丑陋的人身遭厄运也是情有可原,长大后我们用许多微妙的方式重复这样的信息,当一个潜意识中的信息被不断地重复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催眠的。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个相貌很好的人,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是好的,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他的一切。正如《诗经》所言:“非汝之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礼物有多美好,而是因为美人赠送我这礼物的缘故,可见,光环无处不在,并被附在事物上,这也是很多产品请俊男靓女来代言的原因。

另一种心理学效应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它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会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这和催眠状态没有什么两样,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谁触动了你无意识中的原型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成海洋中的冰山,意识只不过是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而在水下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的底部,它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冰山在水下巨大的部分,就是当年享誉世界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原因。泰坦尼克号的沉船让我们开始反思,不再完全相信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意识。当我们处于意识状态时,便能察觉我们内心的意识感知,能察觉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当我们处于无意识状态时,就无法真实感知那些被压抑的却真实存在的渴求和欲望。一见钟情,我们钟情的对象其实是我们潜意识中理想对象的一种外化。这个对象的轮廓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了,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弗洛伊德指出,我们只会遇见自己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那个人。他认为,人们先是想象出未来伴侣的形象,然后才遇见他(她)。实际上,我们从小就开始在心里描绘对方的形象,甚至会具体到那个人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等细节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导航仪,当我们第一眼看见他(她)的时候,他(她)的形象与我们脑海中不停浮现的形象相重合的时候,大脑马上兴奋了,而且我们也知道,我们终于遇见他(她)了。

心理学家指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中埋藏着很多陷阱。一见钟情可能是两个人面对面的自恋,两个人被自己潜意识中的画面催眠,以为彼此就是真命天子,其实爱上的是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所以很多人在分手之际,会说“当初我真是有眼无珠”之类的话。也许,对方从一开始就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只是我们自己在头脑中不断地把这个形象美化了,潜意识有修改信息的能量,我们在头脑中修改了这个形象然后再将它完美化,就像在电脑上进行photoshop或光影魔术手之类的程序一样,将原来的照片加工修改,直至完美的影像呈现。我们将我们的恋人形象修改加工后,便与这个理想中的形象相恋,而不是对方本来的样子和性格。

荣格认为人的感觉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一种表层感觉,是自己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潜意识是一种深层感觉,是不知不觉的,自己不能感受到的意识。人格由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组成,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在所有的原型中,最主要的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异性原型为我们建立起了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的关系。我们在寻找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一个潜在的对象身上。“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刻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一个人越是和他(她)的投射标准匹配,他(她)

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起亲密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总是对彼此有“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的感觉。两个一见钟情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从前在哪里遇见过对方,然而在各自显意识世界中从来没有见过对方,不了解对方。可是第一次见面,似曾相识、一见如故,认定彼此就是自己寻找的另一半,这是因为彼此的潜意识有足够的相似和相容。意识有停止的时候,可是潜意识总是不会停止,不断地为我们分析所接收到的信息,与相同的信息相容,与不同的信息相斥。对贾宝玉来说,林黛玉完全满足了他心中的女性原型特征。如果在彼此的潜意识中有许多交合的区域,他们就觉得彼此已经在自己的记忆中,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的信息,也许是过去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有相似的人生境遇,觉得心有灵犀,并称此为缘分;如果潜意识层面包含得少,即使意识中有彼此的存在,也很难有很多可以交流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缘分”。因此,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见钟情是带有潜能的强烈欲望,是以本我为主导的吸引,一见钟情的人往往被一种莫名的、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左右。人被这种动力催眠了,便不知身在何处。

你正是我心中的爱之图

在心理学家看来,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并组织自我和有关信息的认知加工。一个人的图式是由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当人们在某方面有足够的图式时,更容易在记忆中提取出有关信息。人们把各自梦想的对象储存在大脑之中,就像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可称之为“爱之图”。人们在一生中,会遇到一些人符合自己的“爱之图”,于是迅速产生爱情,这是一见钟情的另外一个原因。这就是事实上甲比乙更适合你,而你却偏爱乙而讨厌甲的原因,因为乙更符合你头脑中的“爱之图”。婚后仍然有许多人和与自己“爱之图”有不同程度相似的对象相遇,并产生各种程度的婚外恋情。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视觉图上,很快就会进入催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爱之图”上的时候,恰巧又遇到了一个与“爱之图”相似的个体,其被爱情催眠的速度就可想而知了。

爱之图有好几种类型,其中之一是亲原型爱之图,即恋人是亲人的替身,和这个人谈恋爱像是自己的某个亲人在身边,回到童年被关照的满足感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20多岁女学生爱上60多岁的老教授,这个老教授一定符合她心中的父亲爱之图。拿破仑爱上比自己大6岁的有2个孩子的寡妇约瑟芬,因为她实在太像他的妈妈。

还有一种就是偶像型爱之图,这种情况经常在青年人群中发生。眼前这个人好像刘德华,天啊,我一下子爱上他了!这个人好像大S啊,我非追她到手不可。另外,兄弟姐妹爱之图在中国也是常见的,中国常见的婚配是男大女2岁左右,尤其在过去,总是称兄道妹,所以,在朋友或同事圈里听见两个人已经开始“哥哥”“妹妹”地称呼了,这就说明他俩已经离恋爱不远了。这在西方是不被理解的现象,人们会觉得这样的称呼是恶心的。但是由于我们特有的含蓄的文化,自由恋爱刚刚开始不久,在此之前恋情都是隐藏在“兄妹”的关系之中的,情侣之间也没有什么昵称,也不说什么亲爱的、我爱你之类的。在一个羞于表达爱的民族,兄妹是一个比较安全的称呼。因此称兄道妹后来结为夫妻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在婚后仍然以兄妹相称。

最后,还有一种是复合型爱之图,这种情况很多,比如有些人觉得这个人更像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又像某个明星,在性格上又有自己外婆在世时的影子。在《国学堂》的一期节目中,梁冬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身上又分别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每个人的身上至少有7个人。看着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的问题都是这7个人不停纠结的结果。也可以说,很多爱情也是这7个人互相作用的结果。

6.封建社会对生理欲望的压抑在西方的小说中,一见钟情经常被作家无意识地否定。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沃伦斯基一见钟情,却最后命丧铁轨;在《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与阿尔芒一见钟情,却最终郁郁而死。反观中国古代小说,一见钟情是被传为佳话的,而西方却相对采取了中立甚至批判的态度。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全是一见钟情的例子呢?因为在自由恋爱不被允许的时代,男女没有多少机会单独接触,甚至见面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见到了一个相貌举止还可以的,就很容易发生恋情。人的本我被压抑久了,一旦有相应的导火索,就会使能量爆发出来。

赵宋以前,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控制相对宽松,赵宋以后,存天理,灭人欲。这正是压抑人们本我的表现。人的行动虽被限制,但人的正常生理发育是不能被束缚的。长期受到抑制的本我能量很容易在一个相对允许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出来。所以,才子佳人的速配故事才不断地上演。有人说,现在的人们太物质化了,过去的女孩喜欢“才子”,现在的美女们都喜欢“财子”。你看过去女性倾向于有诗才的男子,而现在的女孩子们只关注男的开什么车,挣多少钱。其实不然,为什么过去女子重视诗才?因为几千年以来诗歌在中国有正统的地位,会作诗的人很快就会得到提拔,凡读过点书的都会写两首诗,朝野也到处弥漫着诗的气氛。隋唐以来,确立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出类拔萃者都可以做官。才子金榜题名,佳人们也夫贵妻荣。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景中,人们那颗脆弱的心灵会被不同的东西所吸引,被不同的事物催眠。

小心情景催眠场我们

走在大街上,看似是一个人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干嘛就干嘛,我行我素,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催眠场之中。比如走到某些地方,我们不知不觉地会被吸引进某个店里,稀里糊涂地买了很多东西,回家一看有很多是自己不需要的,后悔莫及。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走在美国城市的大街上,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说:

“每次在逛街的时候我都觉得不买难受,但是回到家里又觉得买了难受。”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买那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呢?其实,我们生活之中到处都是催眠场。那些商店放着歌曲,做出宣传,营造出一种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综合效果,即你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产品,你购买我们的产品后会非常幸福,如果没有我们的这个产品,你的生活将是多么的荒芜可怜啊!许多并没有购买意向的过路人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这样的信息,像一个被催眠控制的人一样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钱包掏出来,购买这个感觉此生非要不可的商品。在“双十一”大购物期间,我的一位女友向我抱怨:“唉,样样都半价,可是又没有我真喜欢的,但是因为是半价,总觉得想要买点什么。纠结啊。”这就是广告对人的催眠作用。把一个你并不需要的东西变成一个你迫切需要的东西,这是多么大的催眠力量啊。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看电视广告上吃的什么好吃的,都会觉得馋,想一起跟着吃。这就是我们被电视催眠的结果,不知不觉地模仿他们的行为。因此广告才有它的意义,广告的催眠作用了不得,《中国好声音》热播,有多少人看了这个节目之后奔向小店去买其中做了广告的“加多宝”凉茶。这种无意识的信息会让你做出顺应这种信息的选择和行动。

看《白蛇传》,看《渴望》,人们就会更认可里面的人物,于是对白娘子这个形象就印象深刻,很多女孩子会爱上许仙式的人物。这就是偶像图式的作用。另外,人们常常沉溺于小说、电影中的场景,如果某些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人们就会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于是这种反复出现的场景对我们产生了催眠般的作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深深地印上了这些场景。因此社会上效仿电视剧、电影作品中一见钟情的青少年比比皆是。电影里总是不乏一见钟情的例子,因为电影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主人公日久生情。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

很多对一见钟情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有理论依据的。一见钟情的最极致的表现是闪婚。英文flashmarriage,全称闪电结婚,是指情侣在恋爱后不久,甚至认识很短时间内就迅速结婚的婚姻,有些人戏称闪婚是“情感快餐”。在维基百科中称闪电结婚的对应词是闪电离婚。对于闪婚者,幸运的适合者会幸福相守一生;糟糕的不合者往往可能很快离婚,即闪离,最快的速度是认识一天之内闪婚闪离。据调查,闪婚的离婚率很高。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与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不顾家世、年龄差距而一见钟情,闪婚不久之后,因为各自性格等原因,相互厌倦,叶赛宁离家出走,不幸死亡;邓肯神志恍惚,在大街上围巾被卷进车轮,发生车祸而死。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有暴风雨般的疯狂,火一般的热烈,但不是日常化的,是身体和精神都处于高度催眠下的状态。如果人天天经历暴风雨,就会身心受损;天天起火,未免酿成火灾。因此很多一见钟情的男女无法经受平淡生活的考验,在日常琐碎中爱情衰竭了,并不是彼此不相爱了,而是从那种高度集中的催眠状态中退却出来,当年一见面所钟之情不再是那般猛烈。我们被一个人所吸引,我们把从儿时起就开始理想化的交融的关系投射到他(她)的身上:看到的不是这个人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个人的样貌。一旦清醒过来,那些自以为和仙女同床的男人会发现身边躺着一个琐碎的悍妇,女人则会在她的白马王子身后看见一个不知廉耻的男人,这个时候就会开始披上受害者的外衣。梁咏琪在《康熙来了》节目中爆料自己的异国闪婚,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一见钟情闪婚是合理的。但是要是回到二十几岁的时候,要是闪婚的话,不要说是家人,就连自己都要提醒自己要慎重才是。”因此,一见“钟”情并不一定是一见“定”情。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成长环境和境遇不同,因此不管是受到丘比特之箭祝福的,还是遭受箭伤的,抑或是敞开心扉等待着丘比特之箭射中的人们,都要抱着理解的态度,从各式各样的催眠场中醒来,找到自己的真爱。